請慎度職場“35危機”
2011-09-28 來源:《才富》雜志
案例
學習行政管理的溫力畢業時順利簽約一家合資公司,做行政部職員,因工作表現出色,一年之后便順利進入人力資源部。兩年后,他升任招聘專員,開始負責公司人才的選拔招聘,在此崗位上也干得不錯。但在此后的2年間,公司進入平穩發展時期,很少有人員進出,因此溫力在招聘專員職位上一直沒有變化,薪水也一直在5000元左右徘徊不前,這讓他有些不甘“寂寞”了。
一次偶然機會,溫力從朋友那里得知一家私營企業招聘人事主管,于是試著前去應聘,結果就被錄用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向原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很快來到新公司上班。但由于他以前并沒有人事主管的工作經驗,試用期期間也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以至于老板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老板最后提出苛刻的條件:想留下可以,但月薪只有3000元。一時沒有更好去處的溫力,只能暫時委屈自己,而別無他法。
在其后的6年時間內,溫力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頻繁跳槽了5次,在此過程中,溫力并沒有尋找到合適的機會,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年齡也步入到了“職場中段”的35歲的尷尬年齡,而月薪也在2000~4000元之間波動,再也沒有回到過5000元的高點。溫力很是一苦悶,一邊是在目前的企業中,職位既得不到提升,薪資也沒有質的跨躍,另一方面這種頻繁的職場跳槽也使得他深深感受到了這種“35歲”職場危機,一時間溫力對自己的職場未來不知所措。
解析
就目前的職場當中,像溫力這樣職場人士遇到的職業危機為數不少,被稱為職場“35歲現象”。環顧滿眼的招聘信息,大多數都明確標明用人標準:年齡35歲以下。35歲或許是道坎,有調查發現,35歲以上的職場人受家庭、身體、精力、思維等因素影響,工作效率會受到一定限制,缺乏工作激情和創造力。所以,用人單位更偏愛于35歲以下精力旺盛、工作熱情高的年輕人。
在現今這個一切都處在變化中的社會,沒有絕對穩定的職業或絕對穩定的福利保障。很多職場人士在承受著繁重工作的同時擁有穩定的收入,但他們也會發現工作壓力驟增,薪資停滯不前,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為謀求好的職位,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企業和崗位,很多人會選擇頻繁跳槽。這對于職場人士而言,無疑是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對于35歲左右的職場人如果還依賴“投機心理”靠碰運氣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在職業高度細化的今天更無異于大海撈針,只有制定明確切實可行的目標才能為工作帶來長久的驅動力。
對于35歲左右的職場人士,工作日益順手,職場卻進入倦怠期,當前的大量就業機會擺在眼前,再加上一些熱門、新興行業的吸引力,使得35歲左右的職場人也按捺不住寂寞。那么,35現象的職場人該如何面對自己在職場中遭遇的困惑?如何順利、謹慎的度過職場危機呢?
方法
因時因勢找出原由
35歲左右職場人士在工作過程中,積累經驗的同時也是改變一些習慣的開始。倘若感到工作不開心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理理思緒,想想是哪里出了錯。有時,自我的性格也會導致壓力倍增,總是覺得不如意;蛞晃对谝庾约旱母惺,卻不知道替公司考慮,替自己的合作團隊考慮。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在自己遇到困惑或者不如意的時候,就要嘗試去找找問題的癥結,也可以找領導談談,看對方對自己有什么好的建議,開誠布公地闡明自己的心思,尋求外界的支持。
在遭遇職場紛爭時,也可以讓自己和上司或者同事換位思考,看看換了自己究竟會怎么做?多替對方想想。如果為了逃避眼前的障礙而一味跳槽,很多時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況且跳槽要面對全新的環境和其他的風險,這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跳了多次后,也許不少人會發現,怎么自己還是在行業的底層崗位徘徊,F代職場中,也同樣遵循著這一規矩:企業在一定時期總會提供一個舞臺,但只會有一個人勝出,其他備選就會選擇離開。留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合適的。
領域專業培養定力
為什么成功很簡單,絕大多數人卻不能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感呢?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沒有定力,沒有一種“鎖定目標,專注重復”的職場行為。如果35歲年齡階段的職場人非調整不可,盡量遵循“換崗不換行”或“換行不換崗”的原則,而不管是在同行業選擇別的崗位,或者在別的行業從事原來的崗位,都能夠借鑒此前已經積累下來的經驗,縮短糾偏的時間,讓自己盡快回到職業發展的軌道上來。
所以,35歲職場人士一定要培養“專業定力”,如果還頻繁跳槽,因為自己行為不夠扎實,急于求成,在還沒有能力拿很高薪資的時候跳槽離開,只會給自己的職場之路增加坎坷。而當危機發生時,又不能坦然面對,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于是走了不必要的彎路。若在一個領域里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總會獲得很高的回報。就如國內外一些有名的企業,永遠只生產自己熟悉的產品一樣,精益求精,最終成為行業老大。35歲左右該選擇穩定在一個專業領域或某家公司,雙方都有很好的了解,隨著能力的提升,收入上漲、職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