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所)成立于1956年,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正局級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礦產資源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地質調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基礎信息資料,并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探地球奧秘,尋地下寶藏。資源所匯聚了大量找礦專家,在成礦理論與勘查技術創新、礦產資源戰略與規劃研究、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性進展。
鄭綿平院士
鄭綿平院士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5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從事鹽類礦產地質、鹽湖綜合資源及熱水礦床研究60余年,是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對我國各類鹽湖區和鹽類礦產,特別是青藏高原鹽湖和鹽礦勘查評價進行了系統和創新性研究,取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系列科技成果,為我國鉀鹽、硼礦、鹵水鋰礦的發現、勘查與開發利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參與發現和首次評價了青海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為陸相成鉀理論奠定了基礎。發現和評價了西藏新型超大型銫硅華礦產;發現新礦物天然碳酸鋰礦物(扎布耶石)。在他的主持下,經過26年西藏扎布耶鹽湖調查和現場實驗,找到一條適合高原鹽湖環境的鹽湖提取鋰鹽的創新方法,研究了適用于青藏高原特殊環境的“鹽梯度太陽池”和淡水浸取法提鋰的獨特技術,首次成功實現了我國鹽湖提鋰產業化。此外主持全國找鉀地質調查工作,指導發現了柴達木西部早更新世新型砂礫型鹵水鉀鹽礦床。
陳毓川院士
陳毓川院士,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鎮人,原籍寧波。1952年就讀于南京大學地理系,1959年畢業于前蘇聯頓湼茨理工大學地質勘查系,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長期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地質礦產部和國土資源部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工作。先后系統、深入研究廣西大廠超大型錫多金屬礦床、礦帶、寧蕪、廬樅、阿爾泰、南岺成礦帶及全國區域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與研究團隊提出寧蕪玢巖鐵礦成礦模式,開拓區域礦床成礦模式研究領域;系統總結南岺花崗巖有色、稀有礦床及全國陸相火山鐵礦成礦規律;與程裕淇為首團隊研究提出礦床的成礦系列概念,發展區域成礦理論,廣泛應用于指導找礦。
裴榮富院士
裴榮富院士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島。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礦床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礦床成因協會主席等職。
他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5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經過30余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提出“雙控論”和“合理域”固體礦產勘查模型,為指導地質勘查工作做出科學論證。2000年以后專攻特大型礦床成礦背景和礦產資源遠景評價研究,提出特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異常成礦”、“等級體制成礦”等概念,為在全國開展找礦提供理論基礎。
毛景文院士
毛景文院士系山西運城市人。1988年畢業于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長期致力于礦床模型和成礦規律研究及找礦勘查,針對我國東部燕山期板內大規模成礦事件,通過破解成礦時空分布規律、物質分布規律和構造控制規律,創新性構建了板內成礦動力學模型,發展了成礦理論,并有效指導找礦勘查部署。他提出的10組礦床組合模型,被有關地勘單位和礦業公司用于找礦勘查,推動隱伏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毛景文院士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4項。2018年獲得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成就獎。
除了以上提及的院士,資源所還匯聚了很多人才。資源所秉持“科技興所、人才強所、依法治所”理念,促進優秀人才成長,注重實施大項目大團隊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改造地質調查,著力提升依靠科技創新解決資源環境重大問題和地球系統科學問題的能力,在礦產資源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信息來源: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黑金)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