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我國在稀土應用方面又取得一項新的突破。近日,天津大學科學家借助納米技術,通過添加稀土材料釓,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有望解決傳統藥物制劑缺陷,實現了靶向藥物可視化引導觀測,研究中,他們利用生物添加技術,構建出一種多功能稀土上轉換納米顆粒,成功制備了蛋白礦化釓摻雜硫化銅納米診療制劑。
這種可用于光熱治療用的硫銦銅/硫化鋅新型納米顆粒,在660納米的激光照射下,同時具有固有的光熱效應和光動力效應,從而獲得了高度的抗腫瘤治療效果。這一研究不僅為PET可視化引導納米藥物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方向,也為微創光遺傳學技術在體內的實施拓展了新思路。
每一項國內稀土材料應用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都令業界感到興奮。通過添加稀土材料釓,構建出一種多功能稀土上轉換納米顆粒,成功制備了蛋白礦化釓摻雜硫化銅納米診療制劑的新聞,讓我們想起“往鋼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就能顯著提升了鋼鐵品質”一事。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基本不增加鋼鐵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往鋼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即可顯著提高鋼的韌塑性及耐磨、耐熱、耐蝕性,這種稀土鋼純凈化制備技術顯著提升了鋼鐵品質,推動我國鋼鐵產業邁上了全球價值鏈高端。
有人算過一筆賬,我國的稀土鋼產量若能達到3500萬噸/年,那么,每年可消耗混合稀土(以過剩的鑭、鈰為主)2.1萬噸。從這個角度來看,發展稀土鋼不但可以促進鋼鐵產業升級,還可以實現稀土元素的綜合利用,對促進稀土行業健康發展同樣具有積極作用。
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對其基礎產業——材料制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發展要求。“經驗指導實驗”的傳統材料研發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材料研發需求。發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材料研發新模式是大力推動包括稀土釓、稀土鋼在內的材料發展,支撐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國稀土行業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我國稀土產業整體上還處于世界稀土產業鏈的中低端,持續創新力不強,下游高端產品匱乏等問題制約著稀土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強稀土材料研發與應用迫在眉睫。
一般而言,新材料從研發到應用往往需要經歷10至20年的周期。為了縮短這個周期,業界人士提出,稀土材料基因組計劃提出以市場和應用為導向的材料研發新模式。根本上是實現“融合”與“協同”。相關科研機構和相關稀土企業應針對應用需求,從材料成分與組織設計、制備加工工藝優化、性能與壽命預測進行全鏈條一體化研究。
稀土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發展潛力巨大。下一步,我國將實施“稀土+”戰略,不再走依賴賣原材料的老路子,在加大稀土材料在農業、軍事、醫藥等領域的開發方面做文章,促進我國稀土產業由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戰略優勢,形成稀土產業鏈與其它產業鏈相互支持、良性互動的格局。 (粉體網編輯整理/土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