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按照往年的慣例,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關于下達2018年第一批稀土開采、生產總量控制計劃的通知,通知指出,稀土是國家嚴格實行開采、生產總量控制管理的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無計劃和超計劃生產。
今年第一批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73500噸,其中離子型(以中重稀土為主)稀土礦指標12530噸,巖礦型(輕)稀土礦指標60970噸;鎢精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63900噸,其中主采指標51350噸,綜合利用指標12550噸。
從數據上來看,今年第一批稀土開采量和去年同比上漲達40%,2017年國家規劃的第一批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52500噸。據悉,全年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將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及市場變化情況在第二季度適時下達。
作為重要的稀缺性戰略資源,稀土是國家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自2006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管理制度,距今已持續12年。我國的儲量約占全球總量的23%,卻供應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
早年,我國因未掌握定價權,而國內的無序競爭拉低了價格,稀土行業一度陷入過度開采、低價出口、走私肆虐的混亂局面。2010年,我國開始削減出口配額、提高出口關稅,稀土價格開始隨之走高。2011年末上漲至歷史最高位19.6萬美元/噸,相當于2005年初的36倍。當時,走私稀土的現象尤其嚴重,“黑稀土”產量占比約達合法開采量的一半。
可喜的是,隨著近幾年政策的頻繁頒布以及政策執行效力大幅提升,“黑稀土”等非法產量受到有效控制。我國稀土礦非法產量從2014年的4.96萬噸下降到2016年的3.93萬噸,下降幅度達20.8%;受非法產量下降影響,2014至2016年稀土礦實際產量分別為13.88萬噸、13.68萬噸(-1.4%)、12.85萬噸(-6.1%),已連續兩年下降。
隨著稀土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稀土材料的應用前景極為廣闊,覆蓋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到2020年,稀土行業整體邁入以中高端應用、高附加值為主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稀土應用功能的戰略價值。主要稀土功能材料產量年均增長15%以上,中高端稀土功能材料占比顯著提升。
對于國家下達的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執行,有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認真做好指標分解和下達工作,及時將指標分解下達到市縣或企業。這就要求各地主管部門要在落實中加大執行力,要有鐵腕,更要建立稀土總量開采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控的長效機制。
國家下達稀土開采生產總量控制指標,應該說是一種戰略考慮。畢竟是稀缺資源,且其在高精尖科技和武器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戰略儲存對我國未來發展有極其長遠影響,F在,國家實施稀土開采總量控制后,相信能從源頭上制止非正常出口現象,對我國上下游的產業鏈發展以及我國稀土價格將起到平穩的作用。
當然,對于稀土是否超計劃開采的監管應該是全程的,貫穿于各個環節。而對稀土開采生產總量控制,最根本的是稀土開采的制度創新,把稀土開采總量控制制度化、規范化,特別是在開采環節,要對探礦證、采礦證進行監管,對開采的范圍、數量、時間進行嚴格規定,不能無證開采、越界開采,并嚴厲打擊非法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