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江東亮,我國著名的無機材料科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先進陶瓷的組成、結構、工藝與性能關系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先后開展氧化鋁陶瓷末期燒結氣氛對材料致密化的影響,碳化物或含碳化物的復合材料的高溫等靜壓氮化改性工藝等基礎研究工作,促進了無機材料科學的發展。
榮譽成就
江東亮院士共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著作5本,申請專利20余項,已批準14項。共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以及上海市和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等12項。指導培養博士生25名,碩士生9名。1992年入選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1996年獲國家計委、科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八五”攻關先進個人,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獲得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分會頒發橋建獎,2014年獲得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化學很奇妙,大學第一志愿填化工系
中學時代,江東亮院士剛剛接觸化學,對化學實驗中所出現的神奇現象很感興趣,覺得很多東西都是通過化學方法制造出來的,很有趣。因此,1955年,江東亮院士考入南京化工學院時,就將第一志愿填報了化工系。
江院士所學的專業是硅酸鹽,即水泥方向。大四那年,學校將江東亮院士的研究方向轉向了一個新的專業——陶瓷。初次接觸陶瓷學,江東亮院士認為,陶瓷無非就是茶碗之類的瓶瓶罐罐。但是,對待學術嚴謹認真的江東亮院士既來之則安之,依然認認真真學習實踐,在畢業前夕,走遍了幾乎所有和硅酸鹽相關的工廠。
江院士在大連電瓷廠待的時間最長。大連電瓷廠做的是高壓線上掛著的電瓷,不再是想象中的瓶瓶罐罐,而是工業電瓷,它涉及很多技術上的要求,對我國發展長距離輸電有著重要意義。正是這段到處奔波的實習經歷,才改變了江東亮院士對于陶瓷的理解。也讓江東亮院士真正的對陶瓷專業感興趣起來。
投身陶瓷領域,揭開“先進陶瓷”的面紗
畢業后的江東亮院士被分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結構陶瓷部門工作, 那時,他對陶瓷專業的認識又起了新的變化。
結構陶瓷是不同于傳統陶瓷的先進陶瓷,和工業瓷也略有差別。傳統陶瓷的原料是天然的黏土、沙、石英等物質;先進陶瓷要求有更高的強度和化學穩定性、不怕酸、不怕堿、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因此對原料的要求更高。傳統的原料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采用人工合成的純度和細度都很高的材料,通過化學成分的設計和特殊工藝手段燒制成先進陶瓷。
從剛進所里做氧化鋁陶瓷再到做碳化物陶瓷材料和復合材料,江東亮院士在先進陶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新材料+新設計,開啟“陶瓷”的新時代
新材料具有比傳統材料更為優異的性能,在“十三五規劃”中,也將新材料列為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先進陶瓷是新材料中的一類,具有耐高溫、高強度等優異性能,目前,大量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成為材料學界的新寵兒。加之“材料基因工程”計劃大大縮減了研發應用先進陶瓷的時間和成本,新材料+新設計,開啟了“陶瓷”的新時代。
在新材料開發和工程應用上,江東亮院士在國內研制成功高致密微晶氧化鋁陶瓷及機械密封件,磁流體發電電極材料,氧化鋁輕質、重質耐熱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復相陶瓷和陶瓷基復合材料等。廣泛應用于機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間技術等行業,取得了相當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