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粉體產業通過轉型升級,關停了舊企業,重組了新企業,裝備提升了,產業發展了,空間增大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了,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美。前不久,中國建材聯合會授予長興縣“全國粉體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稱號,為行業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近日驅車沿104國道進入長興縣境內,干凈整潔的公路兩旁綠樹繁花,一改往日灰蒙蒙的污濁景象。
李家巷鎮居民蔡蘇珍正帶著小孫子在草坪上玩耍。“好多年沒見這么綠的樹和草了。”蔡大媽回憶說,過去這一帶空氣灰蒙蒙的,路邊的綠化都落滿了白灰,小孩子都不敢帶出來,只能整天關家里;現在真不一樣了。她的感慨,引起公路邊經營店鋪的百姓的共鳴。他們說,貨架上的商品再也不擔心每天蒙層灰了。
這些變化,都源于長興縣前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的粉體行業大整治。
石頭經濟曾蒙污
幾年整治卻“治標不治本”
長興縣依山傍水,境內有4條高速,3條鐵路,兩條國道和1條航道,交通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不僅如此,長興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26種,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建材生產基地之一。
處于長興縣東大門的李家巷鎮,更因擁有全國罕見的高碳酸鈣含量的石灰石資源,成為遠近聞名的“石頭城”。由于門檻低,產品暢銷,石粉企業遍地開花。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鎮內共有235家石粉企業,從業人員上萬人,全鎮三分之一財政收入來自石粉相關行業。
雖然石粉行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長期以來的無序加工開采,給當地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山體破損、環境臟亂,開礦、運輸、生產的各個環節粉塵污染都很嚴重,長興東大門天空總是灰蒙蒙的。2008年,104國道李家巷過境段粉塵污染問題被列入湖州市環境重點整治問題。然而,幾年整治下來,環保部門干得辛辛苦苦,企業花了錢裝了布袋除塵裝置,但卻是“治標不治本”,群眾反響仍非常強烈,長興的粉體行業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死亡療法”實現根本性好轉
以環評為依據,235家石粉企業分類分批關閉
傳統的污染整治效果不明顯,群眾受不了污染之苦頻頻上訪,怎么辦?
痛定思痛后,長興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粉體行業綜合整治作為壓倒一切的重點工作來抓,縣委書記章根明掛帥,打響一場粉體行業的轉型升級之戰。
2011年9月15日,長興縣委、縣政府在李家巷地區召開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整治工作正式啟動。針對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多,利益錯綜復雜,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實情,長興縣采取了科學而無情的“死亡療法”:以環評為依據,分類分批關閉全部235家企業,當月底前關閉74家無證企業;2012年1月20日前關閉43家無環評企業;3月底前關閉21家無產能企業;2012年9月15日前關閉97家超環評和有環評企業。
企業全關了,出路何在?李家巷鎮黨委宣傳委員張烈純告訴記者,按照“規模化、現代化、清潔化、一體化”的要求,制定了《長興縣粉體生產企業轉型升級準入標準和工藝裝備指導方案》,以環評為前提,以核定產能為基礎,根據自愿重組的原則組建幾家大型粉體企業。其余在限期內關閉的企業,政府給予一次性獎勵;對關閉后轉產的,還給予財政、設備投資獎勵。為此,縣財政投入補助資金3000萬元,鎮政府配套獎勵也達3000余萬元。
浙江長興華源粉體有限公司是李家巷鎮整治后9家重組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高永華告訴記者,老企業關閉后,他與另外兩個企業主投入5000萬元,收購了13家小石粉企業,組建新公司。“我們出錢僅收購企業的產能,企業之前的設備全部報廢,土地由政府重新規劃,政府對被收購企業給予一定獎勵。我以前企業年產能只有4萬多噸,現在核定給我們20.46萬噸了。”
為平穩有序推進整治,章根明主持召開了21次工作例會。縣里還成立了整治、規劃、維穩、宣傳等工作組,抽調30名縣級機關干部脫產搞整治,李家巷鎮也抽調90余名鄉鎮村干部全力參與。在“治廠”的同時,長興針對石粉廠、礦山、道路運輸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利益鏈的實際,將“治礦、治超”同步進行,關停無序開采礦山,對保留的礦山實行環境綜合整治驗收和定量開采,對運輸道路實行24小時治超。截至去年9月底,李家巷鎮關閉了13座礦山中的8座,235家石粉企業則全部關閉、重組為9家企業。
而在相隔不遠的洪橋鎮,粉體企業關停工作也已進入尾聲。洪橋鎮副鎮長陳劍鋒告訴記者:“目前鎮內108家(石粉)企業已經關閉了62家,剩余46家我們要逐戶驗收關停情況。”
行業整治催生轉型升級示范區
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環境賬、經濟賬都很可觀
關閉了全部老舊粉體企業,高起點建設粉體產業平臺,成了長興主抓的重點。
在整治中,經過多方調研學習,長興提出了打造“全國粉體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目標。根據地區規劃與產業布局實際,李家巷鎮專門規劃了青草塢、沈灣村兩地作為9家企業的粉體產業基地。洪橋鎮也專門劃出區域,組建4家大型粉體企業。經過近一年的建設,李家巷鎮9家粉體企業已陸續投產試運行。
高永華告訴記者:“春節后企業就開始了試生產,現在已正常投產。以前,生產都是露天進行,粉塵飛揚,而如今全部是封閉的車間,用的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數控生產線。”
在華源粉體有限公司高大寬敞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只有十來個工人。抓斗車將一塊塊礦石送進機器的進料口,經過粉碎、研磨,最后變成像面粉一樣細膩的白石粉裝入袋中,整個過程均在封閉的生產線中自動完成,因為各個環節均配有負壓脈沖收集除塵裝置,工人連口罩都不用戴了。
“以前多生產比400目(大小約35微米)還粗的粉體,也就是比面粉還粗的粉體。現在設備好了,比2000目(約4微米)還細的粉體都能生產了。”高永華說,這里的碳酸鈣礦石中的鈣質含量非常高,重金屬指標非常低,生產的粉體在造紙、化纖、玻璃、塑料、陶瓷、油漆涂料等生產領域都能派上用場。顆粒越細,附加值越高,3000目的粉體比400目價格翻了一番還多。
陳劍鋒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本洪橋全鎮的108家石粉企業年產值不超過1億元。通過整治重組,企業的規模大了,效益也好了,目前4家石粉企業年產值估計能達到2.5億元以上。通過關停老企業,洪橋的環境變好了,也為全鎮工業發展騰出了寶貴的空間,實現了多贏。
記者從長興縣環保局了解到,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整治后,長興共關閉石粉企業343家,重組石粉企業13家,關閉礦山14家,開展礦山復綠工作8家;石粉產能將由原來的每年820萬噸減少到255萬噸,企業用能由原來的2.2億度減少到9500萬度,企業用地面積由原來的1480畝減少到378畝。與此同時,全縣粉體企業的單位勞動生產率能提高3倍多,用工人數減少到原來的20%。據估算,長興粉體行業年產值將實現翻番,稅收收入也將較原來有所增加;每立方米粉塵排放量可降到30毫克以下。2012年,全縣環境空氣優良天數341天,優良率93.2%,較上年上升了2.5個百分點。
記者近日驅車沿104國道進入長興縣境內,干凈整潔的公路兩旁綠樹繁花,一改往日灰蒙蒙的污濁景象。
李家巷鎮居民蔡蘇珍正帶著小孫子在草坪上玩耍。“好多年沒見這么綠的樹和草了。”蔡大媽回憶說,過去這一帶空氣灰蒙蒙的,路邊的綠化都落滿了白灰,小孩子都不敢帶出來,只能整天關家里;現在真不一樣了。她的感慨,引起公路邊經營店鋪的百姓的共鳴。他們說,貨架上的商品再也不擔心每天蒙層灰了。
這些變化,都源于長興縣前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的粉體行業大整治。
石頭經濟曾蒙污
幾年整治卻“治標不治本”
長興縣依山傍水,境內有4條高速,3條鐵路,兩條國道和1條航道,交通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不僅如此,長興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26種,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建材生產基地之一。
處于長興縣東大門的李家巷鎮,更因擁有全國罕見的高碳酸鈣含量的石灰石資源,成為遠近聞名的“石頭城”。由于門檻低,產品暢銷,石粉企業遍地開花。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鎮內共有235家石粉企業,從業人員上萬人,全鎮三分之一財政收入來自石粉相關行業。
雖然石粉行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長期以來的無序加工開采,給當地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山體破損、環境臟亂,開礦、運輸、生產的各個環節粉塵污染都很嚴重,長興東大門天空總是灰蒙蒙的。2008年,104國道李家巷過境段粉塵污染問題被列入湖州市環境重點整治問題。然而,幾年整治下來,環保部門干得辛辛苦苦,企業花了錢裝了布袋除塵裝置,但卻是“治標不治本”,群眾反響仍非常強烈,長興的粉體行業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死亡療法”實現根本性好轉
以環評為依據,235家石粉企業分類分批關閉
傳統的污染整治效果不明顯,群眾受不了污染之苦頻頻上訪,怎么辦?
痛定思痛后,長興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粉體行業綜合整治作為壓倒一切的重點工作來抓,縣委書記章根明掛帥,打響一場粉體行業的轉型升級之戰。
2011年9月15日,長興縣委、縣政府在李家巷地區召開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整治工作正式啟動。針對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多,利益錯綜復雜,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實情,長興縣采取了科學而無情的“死亡療法”:以環評為依據,分類分批關閉全部235家企業,當月底前關閉74家無證企業;2012年1月20日前關閉43家無環評企業;3月底前關閉21家無產能企業;2012年9月15日前關閉97家超環評和有環評企業。
企業全關了,出路何在?李家巷鎮黨委宣傳委員張烈純告訴記者,按照“規模化、現代化、清潔化、一體化”的要求,制定了《長興縣粉體生產企業轉型升級準入標準和工藝裝備指導方案》,以環評為前提,以核定產能為基礎,根據自愿重組的原則組建幾家大型粉體企業。其余在限期內關閉的企業,政府給予一次性獎勵;對關閉后轉產的,還給予財政、設備投資獎勵。為此,縣財政投入補助資金3000萬元,鎮政府配套獎勵也達3000余萬元。
浙江長興華源粉體有限公司是李家巷鎮整治后9家重組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高永華告訴記者,老企業關閉后,他與另外兩個企業主投入5000萬元,收購了13家小石粉企業,組建新公司。“我們出錢僅收購企業的產能,企業之前的設備全部報廢,土地由政府重新規劃,政府對被收購企業給予一定獎勵。我以前企業年產能只有4萬多噸,現在核定給我們20.46萬噸了。”
為平穩有序推進整治,章根明主持召開了21次工作例會。縣里還成立了整治、規劃、維穩、宣傳等工作組,抽調30名縣級機關干部脫產搞整治,李家巷鎮也抽調90余名鄉鎮村干部全力參與。在“治廠”的同時,長興針對石粉廠、礦山、道路運輸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利益鏈的實際,將“治礦、治超”同步進行,關停無序開采礦山,對保留的礦山實行環境綜合整治驗收和定量開采,對運輸道路實行24小時治超。截至去年9月底,李家巷鎮關閉了13座礦山中的8座,235家石粉企業則全部關閉、重組為9家企業。
而在相隔不遠的洪橋鎮,粉體企業關停工作也已進入尾聲。洪橋鎮副鎮長陳劍鋒告訴記者:“目前鎮內108家(石粉)企業已經關閉了62家,剩余46家我們要逐戶驗收關停情況。”
行業整治催生轉型升級示范區
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環境賬、經濟賬都很可觀
關閉了全部老舊粉體企業,高起點建設粉體產業平臺,成了長興主抓的重點。
在整治中,經過多方調研學習,長興提出了打造“全國粉體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目標。根據地區規劃與產業布局實際,李家巷鎮專門規劃了青草塢、沈灣村兩地作為9家企業的粉體產業基地。洪橋鎮也專門劃出區域,組建4家大型粉體企業。經過近一年的建設,李家巷鎮9家粉體企業已陸續投產試運行。
高永華告訴記者:“春節后企業就開始了試生產,現在已正常投產。以前,生產都是露天進行,粉塵飛揚,而如今全部是封閉的車間,用的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數控生產線。”
在華源粉體有限公司高大寬敞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只有十來個工人。抓斗車將一塊塊礦石送進機器的進料口,經過粉碎、研磨,最后變成像面粉一樣細膩的白石粉裝入袋中,整個過程均在封閉的生產線中自動完成,因為各個環節均配有負壓脈沖收集除塵裝置,工人連口罩都不用戴了。
“以前多生產比400目(大小約35微米)還粗的粉體,也就是比面粉還粗的粉體。現在設備好了,比2000目(約4微米)還細的粉體都能生產了。”高永華說,這里的碳酸鈣礦石中的鈣質含量非常高,重金屬指標非常低,生產的粉體在造紙、化纖、玻璃、塑料、陶瓷、油漆涂料等生產領域都能派上用場。顆粒越細,附加值越高,3000目的粉體比400目價格翻了一番還多。
陳劍鋒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本洪橋全鎮的108家石粉企業年產值不超過1億元。通過整治重組,企業的規模大了,效益也好了,目前4家石粉企業年產值估計能達到2.5億元以上。通過關停老企業,洪橋的環境變好了,也為全鎮工業發展騰出了寶貴的空間,實現了多贏。
記者從長興縣環保局了解到,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整治后,長興共關閉石粉企業343家,重組石粉企業13家,關閉礦山14家,開展礦山復綠工作8家;石粉產能將由原來的每年820萬噸減少到255萬噸,企業用能由原來的2.2億度減少到9500萬度,企業用地面積由原來的1480畝減少到378畝。與此同時,全縣粉體企業的單位勞動生產率能提高3倍多,用工人數減少到原來的20%。據估算,長興粉體行業年產值將實現翻番,稅收收入也將較原來有所增加;每立方米粉塵排放量可降到30毫克以下。2012年,全縣環境空氣優良天數341天,優良率93.2%,較上年上升了2.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