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敗的五大原因
2010-03-21 來源:
無論是在小公司、中型企業甚至大集團,造成戰略失敗的原因一般有五個:
1.互相指責
你曾見過多少進入執行階段后宣告失敗的企業發展戰略?失敗之后往往就是互相指責和推諉。領導能力太差;執行方法有問題;所用的市場數據太糟糕;顧客決定選擇其他公司;時間不夠。這樣的理由成百上千,我相信很多你以前都聽到過。
失敗的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戰略制定過程的脫軌。
問題的實質并不是出在人身上,也不是管理或其他什么因素,而是你們到底如何看待企業發展戰略,又是如何在企業內部制定出戰略的。
戰略出現偏差的時候,知道新戰略有問題的人可能會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中,他們猶豫著是應該講出來還是閉上嘴保持沉默。員工擔心說出來會惹麻煩,可是不說也可能會倒霉。他們害怕如果對CEO下達的圣旨提出異議就會被視為“故意作對”或“不聽話”。
出現這種狀況時,這個企業發展戰略就已經失敗了。音樂劇《綠野仙蹤》里的壞女巫唱過一首歌,叫做《誰也不準跟我提壞消息》。如果你也喜歡這個調調,最好快點改掉,因為這意味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2.團隊成員參與不足
大公司把制定發展戰略視為一項年度活動,企業內的一群精英人士會把自己關在會議室里共同討論。中小型企業里往往就成了高層頒布給下級的命令,下屬只能服從。
企業發展戰略這東西很有趣——既是一個想法也是一次行動。
作為一個想法,一個理想,一個指導方向,公司里的每個人都分享著這個戰略。作為一次行動,那還需要有具體的人在企業內將其貫徹執行。缺乏這種參與就是戰略失敗的重要預示之一。如果你沒有邀請員工為高層制定的戰略提意見——甚至完全不給他們質疑的權利,小心!一個獨裁的CEO可能會錯過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這個戰略是實現目標的最好方法嗎?”“我們確實知道該怎么做嗎?”還有“我們做過全面調查嗎?”即使允許提意見,員工們也可能根本找不到討論這類問題的正式場合,企業對這種交流通常并不主動。
解決辦法?利用帶評論功能的內部博客或論壇組織討論,或設立一個戰略版維基百科,允許企業內每個人都參與制定和修改。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很多重要信息常常是來自那些你以為對此并不積極的員工。
3.戰略如何制定
這是怎么回事?我們是怎么做到的?我們需要知道現在所用的戰略模式從何而來,又如何運作。這能告訴我們為何缺少重要結構性元素就幾乎預示了失敗。
傳統企業戰略有兩種基本模式:預測型(predictive)和應急型(emergent)。兩種模式都已高度規則化并得到了充分驗證,一般由 CEO級高層管理人士使用。
預測型戰略的制定過程是從上至下,首先根據研究結果預測出未來市場狀況,然后制定戰略發展方向。過程具有量化特點,依靠數據、分析和專業人士的能力來構建市場發展藍圖。它是一種戰略制定工具,只要市場情況與預測相符,所制定的戰略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