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鈦白粉無機表面處理的原因、機理及相關工藝,并結合氯化法鈦白生產分析了影響無機表面處理及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
0 前 言
鈦白粉具有優異的光散射能力、高消色力和遮蓋力等性能,但也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光化學活性,在有水分的情況下經日光照射(主要是近紫外光譜域),其晶格上的氧離子會失去兩個電子變為氧原子 , 這種新生態氧具有極強的活性,造成涂膜中的有機物質氧化,使高分子有機物發生斷鏈、降解,最終使涂膜粉化、失光、泛黃、變色,導致耐候性降低。其次,無論是通過硫酸法的水解和煅燒工藝,還是氯化法氣相氧化工藝生產出來的二氧化鈦都存在著一些晶格缺陷,即肖特基缺陷,其粒子表面上存在著許多光活化點,在一些微量雜質如 10 -6 ~ 10 -3 的 F e 、 Cr 、 V 等存在的情況下,會加速其光化學反應,從而引發自由基鍵反應而破壞涂膜等有機介質。另外,二氧化鈦本質上是親水憎油性物質,表面帶負電荷,在有機介質中的分散性很差,會使涂料產生浮色、發花、絮凝和沉淀,這就給它在漆料中的應用造成很大困難。因此必須通過表面處理堵塞其光活化點,隔絕二氧化鈦與光( U V )的直接接觸,改善 T iO 2 粒子的表面化學性質,提高其應用性能。
1 表面處理的作用
從光學效果來看, T iO 2 的粒徑應控制在 0.2 ~ 0.3 μ m 為最佳,在此粒徑范圍內顏料對可見光具有最大的散射力,可以獲得最高的遮蓋力、消色力和純正的白度。但是這樣小的粒徑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更易發生光化學反應,使顏料的抗粉化性較差。通過表面處理不僅解決了小粒徑與抗粉化性的矛盾,而且發揮了小粒徑卓越的光學性質和顏料性能優勢。
就氯化法生產的鈦白粉而言,從氧化工序得到的二氧化鈦吸附有少量的 Cl 2 、 T iCl 4 、 T iO Cl 2 、 AlCl 3 等雜質,在與有機漆料混合后,會導致漆料高分子部分生成有色物質,致使白度下降,同時被涂覆的底板也會產生腐蝕作用,而通過表面處理可將雜質除去,這也是不經表面處理的氯化法二氧化鈦粗品不能直接使用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開發高光澤、高耐候性、高分散性的優質多功能型鈦白粉成為國內外二氧化鈦工業發展的新趨向,而表面處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二氧化鈦顏料的耐候性、分散性和保色性,這正是任何一種優異的顏料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能。選用不同的表面處理劑,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可以生產出不同用途的二氧化鈦產品。因此表面處理早已成為各國鈦白行業中技術人員長期研究和探討的主要課題,成為新產品開發的主要手段。
2 表面處理概述
所謂表面處理是指通過不同的表面處理劑和處理工藝,在二氧化鈦顏料粒子表面包覆一層或多層無機物或有機物的包膜層,以改善二氧化鈦固有的缺陷或改變其顆粒的表面性質,提高它的耐候性、分散性等應用性能。二氧化鈦的表面處理主要是通過等電點理論和穩定理論,采用沉淀、吸附、離子交換、共價鍵和高分子接枝反應對二氧化鈦的表面進行改性,改性結果只涉及到表面電荷的變化、表面積變化,以彌補二氧化鈦的光化學活性缺陷,提高二氧化鈦的耐候性、耐久性 , 提高它在各種介質中的濕潤性和分散性。但是表面處理無法改變二氧化鈦的晶型結構、粒度、粒度分布和顏色幾種特性(是由氧化工序所控制決定的)。
鈦白粉的表面處理根據表面處理劑性質可以分為無機表面處理和有機表面處理兩種;根據表面處理工藝可分為濕法和干法兩大類型。一般無機表面處理采用濕法,有機表面處理大多采用干法。
無機表面處理是通過沉淀和吸附,在二氧化鈦粒子表面上包上一層或多層無機水合氧化物,通常稱為“包膜”。通過包膜可以堵塞晶格缺陷,遮蔽其表面的光活化點,使二氧化鈦不直接與分散介質中的有機物接觸,起到屏蔽光催化的作用,還可以增強鈦白粉耐化學侵蝕的能力。無機表面處理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其耐候性和化學穩定性。而有機表面處理是通過有機表面活性劑極性基團吸附或鍵合在二氧化鈦的粒子表面,依靠電斥力和空間位阻效應來提高二氧化鈦在各種分散介質中的濕潤性、分散性和流變性。但二者對于二氧化鈦顏料的作用又是相互關聯的,實踐證明無機表面處理和有機表面處理共用效果會更佳。
現著重介紹目前工業上普遍采用的鋁、硅、鋯等幾種無機金屬水合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的氯化法鈦白無機表面處理。
0 前 言
鈦白粉具有優異的光散射能力、高消色力和遮蓋力等性能,但也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光化學活性,在有水分的情況下經日光照射(主要是近紫外光譜域),其晶格上的氧離子會失去兩個電子變為氧原子 , 這種新生態氧具有極強的活性,造成涂膜中的有機物質氧化,使高分子有機物發生斷鏈、降解,最終使涂膜粉化、失光、泛黃、變色,導致耐候性降低。其次,無論是通過硫酸法的水解和煅燒工藝,還是氯化法氣相氧化工藝生產出來的二氧化鈦都存在著一些晶格缺陷,即肖特基缺陷,其粒子表面上存在著許多光活化點,在一些微量雜質如 10 -6 ~ 10 -3 的 F e 、 Cr 、 V 等存在的情況下,會加速其光化學反應,從而引發自由基鍵反應而破壞涂膜等有機介質。另外,二氧化鈦本質上是親水憎油性物質,表面帶負電荷,在有機介質中的分散性很差,會使涂料產生浮色、發花、絮凝和沉淀,這就給它在漆料中的應用造成很大困難。因此必須通過表面處理堵塞其光活化點,隔絕二氧化鈦與光( U V )的直接接觸,改善 T iO 2 粒子的表面化學性質,提高其應用性能。
1 表面處理的作用
從光學效果來看, T iO 2 的粒徑應控制在 0.2 ~ 0.3 μ m 為最佳,在此粒徑范圍內顏料對可見光具有最大的散射力,可以獲得最高的遮蓋力、消色力和純正的白度。但是這樣小的粒徑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更易發生光化學反應,使顏料的抗粉化性較差。通過表面處理不僅解決了小粒徑與抗粉化性的矛盾,而且發揮了小粒徑卓越的光學性質和顏料性能優勢。
就氯化法生產的鈦白粉而言,從氧化工序得到的二氧化鈦吸附有少量的 Cl 2 、 T iCl 4 、 T iO Cl 2 、 AlCl 3 等雜質,在與有機漆料混合后,會導致漆料高分子部分生成有色物質,致使白度下降,同時被涂覆的底板也會產生腐蝕作用,而通過表面處理可將雜質除去,這也是不經表面處理的氯化法二氧化鈦粗品不能直接使用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開發高光澤、高耐候性、高分散性的優質多功能型鈦白粉成為國內外二氧化鈦工業發展的新趨向,而表面處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二氧化鈦顏料的耐候性、分散性和保色性,這正是任何一種優異的顏料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能。選用不同的表面處理劑,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可以生產出不同用途的二氧化鈦產品。因此表面處理早已成為各國鈦白行業中技術人員長期研究和探討的主要課題,成為新產品開發的主要手段。
2 表面處理概述
所謂表面處理是指通過不同的表面處理劑和處理工藝,在二氧化鈦顏料粒子表面包覆一層或多層無機物或有機物的包膜層,以改善二氧化鈦固有的缺陷或改變其顆粒的表面性質,提高它的耐候性、分散性等應用性能。二氧化鈦的表面處理主要是通過等電點理論和穩定理論,采用沉淀、吸附、離子交換、共價鍵和高分子接枝反應對二氧化鈦的表面進行改性,改性結果只涉及到表面電荷的變化、表面積變化,以彌補二氧化鈦的光化學活性缺陷,提高二氧化鈦的耐候性、耐久性 , 提高它在各種介質中的濕潤性和分散性。但是表面處理無法改變二氧化鈦的晶型結構、粒度、粒度分布和顏色幾種特性(是由氧化工序所控制決定的)。
鈦白粉的表面處理根據表面處理劑性質可以分為無機表面處理和有機表面處理兩種;根據表面處理工藝可分為濕法和干法兩大類型。一般無機表面處理采用濕法,有機表面處理大多采用干法。
無機表面處理是通過沉淀和吸附,在二氧化鈦粒子表面上包上一層或多層無機水合氧化物,通常稱為“包膜”。通過包膜可以堵塞晶格缺陷,遮蔽其表面的光活化點,使二氧化鈦不直接與分散介質中的有機物接觸,起到屏蔽光催化的作用,還可以增強鈦白粉耐化學侵蝕的能力。無機表面處理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其耐候性和化學穩定性。而有機表面處理是通過有機表面活性劑極性基團吸附或鍵合在二氧化鈦的粒子表面,依靠電斥力和空間位阻效應來提高二氧化鈦在各種分散介質中的濕潤性、分散性和流變性。但二者對于二氧化鈦顏料的作用又是相互關聯的,實踐證明無機表面處理和有機表面處理共用效果會更佳。
現著重介紹目前工業上普遍采用的鋁、硅、鋯等幾種無機金屬水合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的氯化法鈦白無機表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