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經過16連跌后,本周硅料止跌企穩,N型硅料較上漲了0.68%,漲幅不是很大,但意義重大,讓市場看到了反彈的希望。
早些時候,市場上瘋傳的一個消息,繼6月30日大幅下調單晶硅片價格30%后,隆基綠能182P硅片報價較硅業會報價提升了4.65%,更是預期有一大波漲價潮在路上。
種種跡象顯示,經過連續的“腰斬級”大幅跌價后,硅料、硅片價格已露出企穩的信號,預計這個勢頭也會順勢傳導到光伏組件。此前,據央國企光伏電站招標信息顯示,光伏組件開標價格一度跌穿1.20元/瓦。
今年上半年硅料、硅片和組件連續大幅降價,已經嚴重打擊了光伏制造端廠商的投資信心。因為硅料跌至6萬元/噸,已經接近廠商的成本線,硅片、組件價格的大幅下調,則對硅片、組件廠商的毛利帶來沖擊。
這波全產業鏈降價潮中,擁有一體化產業鏈的行業龍頭,尚可鎖定技術創新、品牌和渠道優勢疊加的產業利潤,可對二、三線廠商、砸重金進場的跨界廠商來說,降價、利潤變薄可不是什么好事兒。
畢竟二、三線產商在技術、品牌、渠道、資金和規模方面都不占優勢,無論是價格上,還是在資金儲備上,都不具備與頭部廠商相抗衡的實力和底氣。對于新晉跨界廠商來說,降價更不友好,它們可能面臨新項目剛上線就出現薄利,甚至虧損的境地。
顯然,在硅料、硅片、組件步入微利時代,中小廠商、跨界廠商眼下亟需思考的不是賺錢的問題,而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頭部廠商左手擴產,右手降價,市場集中度將不斷提升,形成“鲇魚效應”的直接結果就是優勝劣汰。
多位光伏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硅片龍頭的調價舉動體現了擠壓硅片新勢力生存空間的意圖:在硅片整體盈利性和開工率已經下降的情況下,發動大幅降價,將硅片環節拖入虧損,施壓新廠商。
“縱觀光伏全產業鏈,硅片環節產能最為飽和且相對過剩。一方面源于近些年光伏市場過熱,吸引了大量企業投資擴產。另一方面,跨界資本進入較多,也想從中牟利。”
前述資深行業人士稱,硅片行業并非買幾臺單晶爐、搞幾臺切片機那么簡單,頭部企業的薄片化水平、供應鏈管理、市場占有率及折舊計提等成本控制方面遠超二三線企業。在市場過熱和競爭加劇情況下,硅片市場可能進一步深跌,二三線企業和新進企業或面臨生存危機。
目前,硅料、硅片和組件等環節均出現了產能階段性過剩的苗頭。據統計,到2023年底硅片落地產能將達1049.5GW。其中,據公開信息,隆基綠能2023年底硅片產能將達190GW,TCL中環將達180GW。
加上高景太陽能的75GW、弘元綠能的70GW、雙良節能的40GW、京運通的40GW、云南宇澤的35GW,相關專業化硅片廠商的產能達到530GW。同時,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和協鑫集成4家廠商的硅片產能規劃達247GW。
透過數據不難看出,硅片的產能規模相當可觀。同時,電池片和組件環節的產能也在不斷擴大,到2023年底落地的組件產能將近1100GW。當前,在產業鏈各環節中,也就是電池片正由Perc由新一代TOPCon、HJT、IBC路線迭代,產能、產量存在一定空窗期,其他環節在產能方面皆已階段性飽和。
當下,光伏全產業鏈呈階段性產能過剩已成行業共識。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指出,光伏產業鏈主要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個環節,現在每個環節都出現了過剩。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透露,光伏全產業鏈今年年底有效產能預計達到700GW以上。
然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在保守情況下,2023-203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95-120 GW;樂觀情況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120-140 GW。同期,保守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280-436 GW;樂觀情況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約330-516 GW。
這意味著,即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今年光伏擴產產能規模,也遠遠超過了新增需求量。
由于階段性過剩相較突出,光伏行業進入第四輪洗牌看似已成必然。
2023年上海SNEC光伏展期間,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指出,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技術迭代和國際環境三大挑戰。
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更是喊出了類似萬科王石“活下去”的口號,他表示,就像2012年-2014年的光伏行業洗牌一樣,今后兩三年會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在這個過程中,財務脆弱的、技術不夠領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夠完善的企業可能會首先受到傷害,能否在洗牌過程中活下來是存疑的。”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這是世間萬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可逆轉,光伏行業的洗牌也有跡可循。光伏行業的洗牌也具有周期性特點,業內總結規律為“3年一小洗,5年一大洗”,總之是洗洗更健康,不洗不過癮。
上文所提及光伏在2012-2014年經歷過一輪洗牌,是行業內的第二次洗牌。在中國光伏20年的發展歷程中,前后大致經歷過3輪洗牌,第一輪是2008-2009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第二輪是2012-2014年歐美雙反階段,第三輪是2018年光伏5.31新政。
上世紀90年代末和新世紀之初,天合光能、阿特斯、英利集團、無錫尚德、賽維LDK等老牌光伏企業先后創立,拉開了我國光伏業加快發展的序端。特別是無錫尚德于2005年在紐交所上市,創始人施正榮成為全國首富,巨大造富效應和光明的發展前景,引爆了光伏創業潮。
根據當時的統計數據,到2007年國內從事光伏組件生產企業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一旦行業需求猛增,有利可圖,光伏市場的擴張就十分瘋狂。
當時,硅料價格同樣瘋狂上漲。2000年時,多晶硅價格只有9美元/公斤,2005年達到40美元/公斤,2008年甚至達到500美元/公斤的價格頂點。
好景不長的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隨著歐美裝機需求下降,國內的光伏組件廠商也迎來一輪洗片。當時,國內有超過300余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禍不單行的是,時間來到2011年,歐美為了保護本土光伏企業,將中國光伏扼殺于萌芽之中,對中國光伏實施了“雙反”政策,引發了國內光伏第二輪洗牌。
這輪洗牌的終章是,曾經全球排名Top5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賽維LDK破產倒閉,贊助過南非世界杯的英利集團陷入困境。后來,鄭建明的順風清潔能源收購了無錫尚德,海源復材整合了賽維LDK部分資產,但這兩大巨頭再也未達到昔日輝煌。
2012-2014年期間,逆變器廠商也經歷了洗牌。2012年SNEC展會上,有業內人士做過統計,共有439家逆變器廠商參展。到了2013年則只剩下286家,到現在仍活躍在行業的廠商也就30-40家左右。
第三次洗牌是2018-2019年期間。因財政補貼壓力大,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了“光伏5.31新政”, 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下調了光伏補貼額度,行業再次迎來一輪洗牌。
這輪洗牌中旭陽雷迪、瑞元鼎泰、海潤光伏、振發新能源、中電光伏、黃山;、奧博能源、昱輝陽光等廠商,有的破產,有的欠薪,還有的跑路,有的退市,處境維艱。甚至市場上傳出某頭部廠商也不得“放假”、裁員。進入2019年,前中國首富李河君治下漢能集團也爆出了欠薪危機。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縱觀中國光伏發展史,每次行業洗牌,有大片的中小廠商倒下,也有行業巨頭走下神壇,還有光伏企業趁著洗牌厚積薄發,做大做強,不一而足。
當下,國內光伏擴產的速度已經十分瘋狂。據“草根光伏”統計,2023年迄今,光伏行業的簽約、擴產、開工項目數已超222個,公開的總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同時,跨界光伏的企業也不下100家。
另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2日,中國光伏產業鏈存續企業為44,527家,包括光伏組件、組件封裝材料生產、光伏電站、光伏電站支撐設備、光伏建設運營等環節。
可見,光伏全產業鏈階段性產能過剩,光伏第四輪大洗牌的氛圍已經拉滿了,預計在2024年光伏行業的洗牌將全面展開。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