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區位資源優勢 扶持精深加工業
至2008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不少中小鎢和稀土企業因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損失慘重,已停產或者面臨停產。贛州市政府為保持產業的發展,相繼推出收儲鎢和稀土產品及建立技術平臺等措施以支持企業。同時,部分綜合勢力較強的企業亦逆市而上。中國最大的稀土企業之一—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早前宣布,將在5年內投入2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成全球最大的采選、加工、應用一體化稀土企業集團,以提升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2009年1月20日,贛州市政府發布《贛州市開展鎢稀土產品儲備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決定,今年1月至12月,收儲18億元的鎢和稀土產品,以支持當地鎢和稀土產業。政策出臺之后,全球市場鎢和稀土價格隨即受影響而上升。
堅持“產學研”創新
在全球資源爭奪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拉開資源性產品加工企業從初級產品的生產向精深加工轉變的序幕。在贛州市,崇義的章源鎢制品有限公司就是業界鎢制品精深加工的企業成功例子。
“硬質合金的原料價格是每公斤200元左右,做成精密模具的售價可達到每公斤8000元,而此前從美國進口一套模具的價格則高達1萬美元。”崇義章源鎢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羊建高介紹。
章源鎢業為2000年組建的一家集約型全資民營企業。十年來,公司積極應對市場,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之路,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連續實施APT、鎢粉、碳化鎢粉、硬質合金及其工具、高比重合金、鎢異型材等多項鎢深加工技術改造,延長了鎢的產業鏈,實現了由資源型企業向高技術深加工型企業的快速轉變,并成為全國唯一一家能夠大批量生產納米鎢粉的企業,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
合組公司增競爭力
成立于2001年4月的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發展,逐步形成集稀土采礦、分離、深加工及應用的產業鏈;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工藝,完成稀土分離技術,年處理離子型稀土礦4000噸;公司現總資產超3億元,是中國少數實現15種單一高純稀土元素全分離的大型企業之一。
建技術平臺促發展
2008年,公司開發的高純稀土氧化鈥、氧化鉺、氧化銩、氧化鐿、氧化櫓和鈰鋱共沉物系列產品;高端產品中氧化釔銪(1200噸/年)產品已占全球份額的20%以上;“紅希源”商標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氧化鋱產品被評為江西省名牌產品。其后為加強產業發展,紅金公司與中國五礦、定南大華公司合作組建新的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稀土企業。
核心技術決定著綜合實力的提升。近年來,隨著贛州市領導的要求,贛州市發改委及相關政府部門全力建設公共技術平臺、科研成果市場轉化平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基地教育與培訓服務平臺,以此支撐鎢和稀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當前,贛州全市擁有2個國家級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1個博士后工作站、8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承擔國家級項目25項,省部級項目169項,鎢、稀土企業委托項目229項。
同時,為加強海內外合作,增加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國五礦集團與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的合作,并在合作基礎上分別與海內外有關企業合資合作,相繼成立江西東芝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西鑫盛鎢業公司、贛州遠馳新材料公司和江鎢友泰鎢業有限公司。其中東芝電子新材料公司由日本東芝株式會社、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東芝(中國)有限公司、贛州有色冶煉廠和中國有色金屬進出口江西公司五方共同出資成立。
拓展四大產業集群
當前,贛州正全力打造的四大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臍橙主產區,藉著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土壤與氣候優勢,令贛州經濟得以進一步拓展。
至2008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不少中小鎢和稀土企業因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損失慘重,已停產或者面臨停產。贛州市政府為保持產業的發展,相繼推出收儲鎢和稀土產品及建立技術平臺等措施以支持企業。同時,部分綜合勢力較強的企業亦逆市而上。中國最大的稀土企業之一—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早前宣布,將在5年內投入2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成全球最大的采選、加工、應用一體化稀土企業集團,以提升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2009年1月20日,贛州市政府發布《贛州市開展鎢稀土產品儲備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決定,今年1月至12月,收儲18億元的鎢和稀土產品,以支持當地鎢和稀土產業。政策出臺之后,全球市場鎢和稀土價格隨即受影響而上升。
堅持“產學研”創新
在全球資源爭奪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拉開資源性產品加工企業從初級產品的生產向精深加工轉變的序幕。在贛州市,崇義的章源鎢制品有限公司就是業界鎢制品精深加工的企業成功例子。
“硬質合金的原料價格是每公斤200元左右,做成精密模具的售價可達到每公斤8000元,而此前從美國進口一套模具的價格則高達1萬美元。”崇義章源鎢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羊建高介紹。
章源鎢業為2000年組建的一家集約型全資民營企業。十年來,公司積極應對市場,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之路,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連續實施APT、鎢粉、碳化鎢粉、硬質合金及其工具、高比重合金、鎢異型材等多項鎢深加工技術改造,延長了鎢的產業鏈,實現了由資源型企業向高技術深加工型企業的快速轉變,并成為全國唯一一家能夠大批量生產納米鎢粉的企業,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
合組公司增競爭力
成立于2001年4月的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發展,逐步形成集稀土采礦、分離、深加工及應用的產業鏈;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工藝,完成稀土分離技術,年處理離子型稀土礦4000噸;公司現總資產超3億元,是中國少數實現15種單一高純稀土元素全分離的大型企業之一。
建技術平臺促發展
2008年,公司開發的高純稀土氧化鈥、氧化鉺、氧化銩、氧化鐿、氧化櫓和鈰鋱共沉物系列產品;高端產品中氧化釔銪(1200噸/年)產品已占全球份額的20%以上;“紅希源”商標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氧化鋱產品被評為江西省名牌產品。其后為加強產業發展,紅金公司與中國五礦、定南大華公司合作組建新的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稀土企業。
核心技術決定著綜合實力的提升。近年來,隨著贛州市領導的要求,贛州市發改委及相關政府部門全力建設公共技術平臺、科研成果市場轉化平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基地教育與培訓服務平臺,以此支撐鎢和稀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當前,贛州全市擁有2個國家級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1個博士后工作站、8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承擔國家級項目25項,省部級項目169項,鎢、稀土企業委托項目229項。
同時,為加強海內外合作,增加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國五礦集團與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的合作,并在合作基礎上分別與海內外有關企業合資合作,相繼成立江西東芝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西鑫盛鎢業公司、贛州遠馳新材料公司和江鎢友泰鎢業有限公司。其中東芝電子新材料公司由日本東芝株式會社、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東芝(中國)有限公司、贛州有色冶煉廠和中國有色金屬進出口江西公司五方共同出資成立。
拓展四大產業集群
當前,贛州正全力打造的四大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臍橙主產區,藉著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土壤與氣候優勢,令贛州經濟得以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