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杜邦鈦白粉項目因為存在污染隱患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繼去年廈門PX項目之后又一個化工項目被推到了媒體和公眾面前。這個年利稅達5億、年產20萬噸,已經通過環評國內最大的鈦白粉項目是否會重新上演廈門PX項目的一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早在1985年和東營項目同樣的工藝和原料的杜邦鈦白粉項目遭到臺灣民眾的堅決反對和抵制,那么這個項目到底是否存在污染隱患?
環境:換取世界最先進技術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原國家化工部氯化法鈦白攻關專家組成員孫元智指出,有關部門獲得的有關該項目信息并不全面。
他指出,杜邦東營鈦白粉項目計劃采用60%低品位的礦石原料,會令氯化法工藝的先進性殆失,甚至會造成比硫酸法更嚴重的污染,體地說,該項目存在三大隱患: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出硫化碳酰、硫化氫、光氣等劇毒氣體。
同樣,作為曾經參加了杜邦東營項目的兩次環境測評的國內研究氯化法工藝的專家、中信錦州鐵合金公司原副總裁劉長河在第一次測評中,就發現杜邦只提出東營項目使用的氯化法工藝比國內廠家使用的硫酸法工藝先進,但回避了東營項目所用原料的缺陷,他要求杜邦予以補充。
采用低品位礦石原料的生產工藝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氯化物廢渣,目前尚無實現將廢渣中和作為建材再利用的較清潔處理方法,因此杜邦提出深井灌注作為一種解決方案。但每年將106萬噸PH值為2的強酸廢液灌入地下,不符合清潔生產的思路。
杜邦以自己擁有先進的技術為借口要在中國采用低品位原料的生產工藝,是一種漠視中國環境成本的行為。對于任何一個工業項目來說,其技術是否先進,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其評價標準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消耗最少的原材料生產出產品數量最多,產品質量又好,產生的“三廢”量最少而且無害,規模化,自動化程度高等。
由此可見,杜邦東營鈦白項目選用60%低品位原料使氯氣每年的消耗增加了11-12萬噸,石油焦的消耗增加了3.87萬噸,產生氯化廢酸達到166萬噸,廢渣將近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1-13萬噸,這些都使其工藝的先進性大打折扣,其所謂“是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東營:深井灌注技術并不安全
劉長河告訴記者,杜邦東營項目使用的是低品位鈦原料,目前全世界共有24家氯化法鈦白粉廠,只有杜邦的2家工廠使用這種低品位鈦原料,其余都使用二氧化鈦含量超過80%以上的高品位鈦原料。
根據他的研究,像氯氣這種高危險化學物質的消耗量,低品位鈦原料是高品位的2倍,產生的氯化物為4倍;江西添光公司的總工程師李易東的數據更高:達到10倍以上;而杜邦的補充材料中并未提及。
相應地,消耗的氯氣越多,產生的氯化廢渣就越多,低品位鈦原料中的放射性物質“釷”、“鈾”較多,放射性廢渣必然也更多。
杜邦的計劃是把這些廢料灌注到距地面3000米的井下,從而避免污染。由于國內并沒有此類經驗,因此國家環境主管部門要求將這種深井灌注的方法作為我國化工業廢料處理的示范工程。為此,杜邦集團于2005年耗資2000萬美元鉆探了一個試驗井。
杜邦首席技術官唐樂年曾對媒體表示,杜邦選擇東營,是看中它的沿海地理位置、勝利油田的天然氣資源和黃河水資源。
其實,更重要的是東營特殊的地質構造,杜邦東營項目所在地是中石化東營石油勘查區的一部分,這里有適合深井灌注的地質構造。
恰恰是這種利用深井灌注廢液的做法引起了爭議。劉長河告訴記者:“廢液灌注到2000-3000米的地下后將擠滲到巖層的沙礫之間,但危害發生后,很難再處理,危廢污染特別是放射性污染只能任其蔓延。”
而南京大學構造地質學家盧華復則證實了東營地區地質沒有斷層,能達到美國環保署“一萬年無轉移”要求。目前,美國89%的危險廢物都深埋在I類深井中。美國環保署亦于1994年做出結論:深井灌注比填埋場、廢物罐和焚化爐更為安全。
深井灌注技術在我國尚屬空白,目前既缺乏相關法律約束,又缺乏相關技術人員的嚴格監管,這是專家們擔憂的另一個方面。
有媒體嚴重指出,懷疑杜邦對保護中國環境的誠意,并要求杜邦必須放棄低品位原料的生產工藝,并將其計劃如何節約能源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向社會做出公示。對此,杜邦未作出任何回應,也為發表任何聲明。杜邦緘默和東營民眾的抵制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中,缺失的是對政府的信任,擔憂的是對環境保護的現狀,憤慨的是杜邦為謀利將環境污染轉移到中國。
對于杜邦鈦白粉項目來說,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以為不會再次上演廈門PX項目,以為中國的民眾是一時之怒,繼而風平浪靜,以為廈門PX項目是一個標志。但是,一切都只是開始,杜邦如果不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公開環境信息,給“東營人”一個交代,隨著事態的進一步升級,杜邦鈦白粉終究會上演廈門PX項目的一幕。
環境:換取世界最先進技術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原國家化工部氯化法鈦白攻關專家組成員孫元智指出,有關部門獲得的有關該項目信息并不全面。
他指出,杜邦東營鈦白粉項目計劃采用60%低品位的礦石原料,會令氯化法工藝的先進性殆失,甚至會造成比硫酸法更嚴重的污染,體地說,該項目存在三大隱患: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出硫化碳酰、硫化氫、光氣等劇毒氣體。
同樣,作為曾經參加了杜邦東營項目的兩次環境測評的國內研究氯化法工藝的專家、中信錦州鐵合金公司原副總裁劉長河在第一次測評中,就發現杜邦只提出東營項目使用的氯化法工藝比國內廠家使用的硫酸法工藝先進,但回避了東營項目所用原料的缺陷,他要求杜邦予以補充。
采用低品位礦石原料的生產工藝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氯化物廢渣,目前尚無實現將廢渣中和作為建材再利用的較清潔處理方法,因此杜邦提出深井灌注作為一種解決方案。但每年將106萬噸PH值為2的強酸廢液灌入地下,不符合清潔生產的思路。
杜邦以自己擁有先進的技術為借口要在中國采用低品位原料的生產工藝,是一種漠視中國環境成本的行為。對于任何一個工業項目來說,其技術是否先進,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其評價標準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消耗最少的原材料生產出產品數量最多,產品質量又好,產生的“三廢”量最少而且無害,規模化,自動化程度高等。
由此可見,杜邦東營鈦白項目選用60%低品位原料使氯氣每年的消耗增加了11-12萬噸,石油焦的消耗增加了3.87萬噸,產生氯化廢酸達到166萬噸,廢渣將近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1-13萬噸,這些都使其工藝的先進性大打折扣,其所謂“是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東營:深井灌注技術并不安全
劉長河告訴記者,杜邦東營項目使用的是低品位鈦原料,目前全世界共有24家氯化法鈦白粉廠,只有杜邦的2家工廠使用這種低品位鈦原料,其余都使用二氧化鈦含量超過80%以上的高品位鈦原料。
根據他的研究,像氯氣這種高危險化學物質的消耗量,低品位鈦原料是高品位的2倍,產生的氯化物為4倍;江西添光公司的總工程師李易東的數據更高:達到10倍以上;而杜邦的補充材料中并未提及。
相應地,消耗的氯氣越多,產生的氯化廢渣就越多,低品位鈦原料中的放射性物質“釷”、“鈾”較多,放射性廢渣必然也更多。
杜邦的計劃是把這些廢料灌注到距地面3000米的井下,從而避免污染。由于國內并沒有此類經驗,因此國家環境主管部門要求將這種深井灌注的方法作為我國化工業廢料處理的示范工程。為此,杜邦集團于2005年耗資2000萬美元鉆探了一個試驗井。
杜邦首席技術官唐樂年曾對媒體表示,杜邦選擇東營,是看中它的沿海地理位置、勝利油田的天然氣資源和黃河水資源。
其實,更重要的是東營特殊的地質構造,杜邦東營項目所在地是中石化東營石油勘查區的一部分,這里有適合深井灌注的地質構造。
恰恰是這種利用深井灌注廢液的做法引起了爭議。劉長河告訴記者:“廢液灌注到2000-3000米的地下后將擠滲到巖層的沙礫之間,但危害發生后,很難再處理,危廢污染特別是放射性污染只能任其蔓延。”
而南京大學構造地質學家盧華復則證實了東營地區地質沒有斷層,能達到美國環保署“一萬年無轉移”要求。目前,美國89%的危險廢物都深埋在I類深井中。美國環保署亦于1994年做出結論:深井灌注比填埋場、廢物罐和焚化爐更為安全。
深井灌注技術在我國尚屬空白,目前既缺乏相關法律約束,又缺乏相關技術人員的嚴格監管,這是專家們擔憂的另一個方面。
有媒體嚴重指出,懷疑杜邦對保護中國環境的誠意,并要求杜邦必須放棄低品位原料的生產工藝,并將其計劃如何節約能源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向社會做出公示。對此,杜邦未作出任何回應,也為發表任何聲明。杜邦緘默和東營民眾的抵制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中,缺失的是對政府的信任,擔憂的是對環境保護的現狀,憤慨的是杜邦為謀利將環境污染轉移到中國。
對于杜邦鈦白粉項目來說,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以為不會再次上演廈門PX項目,以為中國的民眾是一時之怒,繼而風平浪靜,以為廈門PX項目是一個標志。但是,一切都只是開始,杜邦如果不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公開環境信息,給“東營人”一個交代,隨著事態的進一步升級,杜邦鈦白粉終究會上演廈門PX項目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