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自2017年特斯拉推出首款基于SiC主驅的汽車以來,SiC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突破,如今已廣泛覆蓋10萬至150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功率等級跨度從150kW至645kW。
SiC的廣泛應用主要依賴于以下幾點因素:器件性能、質量、價格和產能。
相比傳統的硅基IGBT方案,SiC MOSFET因其低導通電阻和低開關損耗,大幅降低了電機控制系統的損耗,帶來約5%的行駛里程提升,有效緩解新能源汽車用戶里程焦慮;為了獲得更大的車內空間和更低的車身重量,應用碳化硅基器件能夠有效節省電控系統空間,降低系統成本;新能源汽車常處于高溫、高壓、高頻的復雜工況,而碳化硅功率器件在這種環境下的效率遠高于傳統硅基功率器件;在追求極致補能效率的趨勢下,高電壓大電流的電力輸入需要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支持。
在新能源汽車中,SiC功率器件主要聚焦于三大核心能量轉換樞紐:主驅逆變器、車載充電機、DC-DC轉換器。此外還涵蓋汽車周邊生態,如充電樁。
使用碳化硅的最大頭是新能源汽車的電驅逆變器。電驅逆變器負責將電池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以驅動電機。與傳統硅基IGBT相比,碳化硅器件(如SiC MOSFET,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的開關損耗降低75%,效率提升 3%-5%,體積可縮小至原來的1/10,同時能夠支持更高頻率的工作。
在價格方面,隨著襯底制造技術成熟、良率提升、產能擴張以及模塊封裝優化,SiC器件的成本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下降,加速其在更廣泛車型上的滲透,2023年以來搭載800V高壓平臺車型明顯增多。
在產業研究上,SiC的功率器件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但是由于襯底質量的限制,直到2001年才開始逐漸商業化,目前SiC功率器件的主要生產廠商有Cree、Rohm、Infineon、STMicroelectronics、GeneSiC 和 Microsemi公司,國內生產廠商主要有泰科天潤、三安光電、基本半導體等公司,目前國內廠商受限于溝槽型SiC MOSFET專利壁壘較高、生產制造水平仍有差距,研究重點著眼于平面型SiC MOSFET。
從產業格局看,目前全球SiC產業格局呈現美國、歐洲、日本三足鼎立態勢,其中美國全球獨大,占有全球SiC產量的70%-80%;歐洲擁有完整的SiC襯底、外延、器件以及應用產業鏈,在全球電力電子市場擁有強大的話語權;日本是設備和模塊開發方面的絕對領先者,目前SiC器件在EV/HEV上應用發展最快的是日本企業。
近日,Yole公布了對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市場的最新預測。預測顯示,該市場在2024年至2030年期間將以20%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到2030年將擴大到103億美元。
碳化硅器件產能預測;來源: Yole Group
報告中顯示,2023年全球功率SiC器件市場上,電動汽車領域占到77%,工業應用占21%,兩大市場幾乎包攬了整個SiC產業的需求。從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狀況來看,根據Rho Motion的數據,全球純電動和插混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5.6%,但其中不同地區呈現分化。
目前碳化硅“上車”趨勢明顯,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1)制造成本:目前,SiC器件的生產成本仍然高于硅器件,限制了其在某些低功率應用中的普及。因此,降低SiC器件的生產成本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2)技術成熟度:SiC材料的制備和器件設計仍在不斷進步,一些新技術的成熟和標準化需要時間。
3)市場接受度:盡管SiC功率器件的優勢明顯,但市場對其接受度還需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傳統行業中。
2025年8月21日,中國粉體網將在蘇州舉辦第三代半導體SiC晶體生長及晶圓加工技術研討會。屆時,來自安徽芯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市場經理周駿峰將帶來《車用SiC功率器件技術與市場前景探討》的報告。
來源:
吳煒杰等:碳化硅功率器件技術發展綜述
粉體網、Yole、電子發燒友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空青)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