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通威股份披露了半年報,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40.68億元,同比增長22.75%;歸母凈利潤132.7億元,同比增長8.56%;扣非凈利潤126.2億元,同比增長1.02%。
市場對增速放緩的原因早有定論,隨著產能釋放,硅料價格進入階段性下行周期,供需錯配下的“擁硅為王”告一段落。不過,憑借成本優勢及一體化的前瞻布局,相比其它只聚焦硅料的公司,通威股份的業績依然堅挺。
然而,在看得見的光伏產業鏈利潤再分配的背后,一場由N型技術迭代所引發的行業變革才剛剛拉開帷幕。2006年開始深耕光伏,在數次周期中日益壯大的通威股份能否再次把握機遇,繼續站在行業之巔?
光伏發展本質是“效率革命”
降本增效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唯一主線,其中必然伴隨著技術升級和迭代。
首個光伏電池誕生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其結構僅是一個簡單的晶硅PN結。在之后的研究中發現,晶硅光伏電池PN結制造完成后,在硅片背光面沉積一層鋁膜能提升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這便誕生了Al-BSF電池。
隨著常規BSF電池的轉換效率逐步逼近20%的天花板,傳統的工藝改良已無法滿足日益提升的效率需求。2015年,PERC電池量產平均效率超過BSF電池技術瓶頸,憑借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且與當時電池生產線高度兼容,國內頭部企業實現批量化穩定生產,產能首次達到世界首位,次年正式開啟產業化量產。
也正是在PERC電池技術變革節點,通威股份啟動了對光伏資產的收購計劃,兩年間分別通過兩次定向增發收購資產+配套融資,將四川永祥(多晶硅)、通威新能源(光伏電站)及合肥通威(電池片)收入麾下,完成了在光伏領域的業務拓展。
憑借技術端的優勢,當時通威股份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已經分別達到18.3%和20.15%,遙遙領先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發布的第三批光伏領跑者效率指標——多晶組件17%和單晶組件17.8%。
而且,那時的通威股份已然明白技術的重要性,緊跟技術趨勢,掌握PERC核心生產工藝并積極進行產能布局。其中,成都雙流一期高效晶硅電池項目通過采用PERC技術,單晶效率提升0.8-1個百分點,高效化的產品極大提高了該公司的議價能力。
2017年,PERC電池進入爆發期,市占率由2016年的10.0%攀升至2021年的91.2%,成為國內最主流的光伏電池技術。隨著PERC高效晶硅電池產能接連落地,通威股份電池業務一路高歌猛進。從2017年起,該公司的電池出貨量躍升至行業首位,并立足于PERC電池的技術、質量、成本等優勢,持續擴大產能規模,連續6年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最大、出貨量最多、盈利能力最強的龍頭企業。
N型升級開啟新篇章
在統領光伏電池江湖約6年后,PERC電池效率提升達到瓶頸,業內PERC電池量產效率已經普遍超過23%,越來越接近24.5%左右的理論極限。此時,下一代光伏技術逐漸崛起。
N型技術具有少子壽命更高、光致衰減效應小、弱光響應好等眾多優勢,理論效率極限較PERC更高。2021年,N型電池技術被頻繁提及,但更多停留在實驗室效率層面。2022年,N型電池技術走出實驗室,開啟量產元年,全球N型產品總產量超過10GW。
作為有望成為下一代光伏技術統領者的N型電池技術主要包括TOPCon、HJT、XBC,尤其是TOPCon和HJT已進入實戰對壘階段。它們相比P型電池的量產效率有明顯提升,其中TOPCon電池理論效率可達28.7%,異質結電池理論效率可達27.5%。而且,二者供應鏈相對成熟,降本路線清晰,更容易實現產業化。但孰優孰劣,市場聲音莫衷一是。
從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看,因工藝與P型時代主流的PERC技術一脈相承,TOPCon技術已順理成章呈現短期高確定性。以HJT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性能上具有眾多優勢,雖然產線、工藝與PERC時代互不相通,但未來潛力會更大。
在技術的分岔路上,各個企業做出了不同選擇。其中,晶科能源專注TOPCon,華晟新能源全面發力HJT,愛旭股份ALL IN ABC。作為行業龍頭,通威股份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研發體系,在各類新型電池技術路線上都有領先的技術儲備,“多條腿走路”也使得該公司在未來的技術選型上更有底氣、風險更加可控。
秉承“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技術研發思路,通威股份對光伏技術的研發一直在打提前量,在P型還沒有成為主流的年代,就開始了對N型電池的研究與布局。該公司在2018年年報中準確預見到“雙面N型PERT電池和異質結(HJT)電池將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2019年該公司年報披露:“PERC+、TOPCon、HJT等高效晶硅電池生產技術研發先后取得一定進展。”
技術彈簧轉為勢能
通威股份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在TOPCon技術還沒有大規模開始量產前就有1GW TOPCon中試線,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論證LPCVD、PECVD、PEALD等不同技術細分路線,可見該公司對不同的細分路線都有深刻理解。最終,該公司選擇了降本提效潛力更大的PECVD Poly技術。作為行業內率先實現TOPCon PECVD Poly技術規模化量產的電池龍頭企業,目前通威股份眉山9GWTNC產能已全面達產達標,量產平均轉換效率在未疊加SE技術的情況下達到25.7%,后續在SE等技術加持下,轉換效率至少有0.2%的提升空間。隨著彭山16GW項目順利下線,通威股份TNC電池產能規模達到25GW。雙流25GW TNC項目和眉山16GW TNC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屆時,該公司TNC電池產能規模將達到66GW,躍升至行業前列。
HJT方面,通威股份早在2018年便投入HJT技術研發,建成了我國首條GW級HJT生產線,并擁有行業內首條銅互聯(THL)中試線,電池效率最高達26.49%。該公司210 THC雙玻組件功率在2023年已先后4次創造異質結組件功率的新紀錄,最高達743.68W。可以預見的是,通威股份創造的紀錄未來還會由自己來打破。
為進一步提升THC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威股份加快開展銅互聯技術攻關,目前已在設備、工藝和材料開發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正有序推進GW級銅互聯試驗工作。除TOPCon、HJT路線外,通威股份還在同步推進全背接觸電池、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發,均取得積極進展,實現對下一次技術迭代的儲備。
BC方面,隆基近日官宣未來看好BC。根據通威股份半年報顯示,該公司在BC技術路線的研發速度也處在行業前列,并同時布局P型BC和N型BC路線。其中,該公司P型TBC研發批次效率達到25.18%,N型TBC最高研發效率達到26.11%。從電池技術發展規律來看,未來一個技術能否成為主流需滿足高經濟性、高可靠性等前提條件,才會被市場接受,通威股份在多種電池新技術上的儲備無疑是對未來做足了準備。
隨著技術彈簧的不斷壓縮,2023年光伏行業迎來銷售勢能的突破。部分國內招標項目近期的N型份額已由此前的10%提升至近50%。歐洲市場基于對TOPCon產品性價比的高度認可,龍頭企業所接組件訂單中TOPCon占比達60%-80%。價格方面,因下游電站對N型電池的需求優先級更高,高效N型電池的議價能力也更強。
這表明在技術快速迭代的主要進程中,能取得技術領先地位的電池企業不僅可以享受新產品帶來的超額溢價紅利,也將在市場份額的競爭中占據主動,成為產業變革中的受益者。疊加一體化經營模式,通威股份對于技術迭代所引發的產業環節配套調整也具備更高的效率。
從長期來看,光伏技術仍有很大進步和提效空間,遠未停歇的技術變革將帶來轉換效率的一次又一次跨越,未來光伏發電成本有望完全低于傳統能源。這種經濟上的競爭力將促進光伏發電實現更快的滲透和規模增長,進一步打開產業整體的成長空間。
因此,雖然光伏供需周期客觀存在,但本質只是短期波動,技術變革是評判光伏企業成長性的核心標準之一,先進高效產能從來沒有過剩一說。作為大力研發突破、技術積淀深厚、綜合實力強勁的“追光者”,通威股份憑借“成本+規模+技術”的多維度優勢仍將繼續引領光伏市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重要力量。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