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繼燃油泵業務后,日本汽車零部件巨頭電裝集團正繼續剝離出售其他與內燃機相關的零部件業務。7月10日,電裝集團宣布,公司董事會已決定,就出售內燃機相關的陶瓷制品部分業務,與日本特殊陶業公司展開談判,雙方基本達成共識,將圍繞具體的出售協議進行進一步的協商。
電裝并非個例。在諸多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看來,它們未來的業績增長主要依托“新四化”業務,去內燃機化者并非一家兩家。無論是從營收占比,還是從新增訂單來看,“新四化”相關業務所占比例都呈攀升趨勢。
逐步出售內燃機業務
具體來看,電裝將要出售的是內燃機相關的陶瓷制品中的火花塞和氧傳感器業務。兩者都是內燃機關鍵零部件。其中,火花塞是發動機點火系統的重要元件,而在使用三元催化轉換器來降低污染的發動機上,氧傳感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元件。
至于出售原因,電裝在一份聲明中指出,目前汽車行業一方面加速推進電動汽車的開發和普及,另一方面致力于內燃機的提升,為此,汽車零部件行業在積極擴大面向電動汽車的產品開發的同時,對于預計會市場萎縮的內燃機產品,也在進行業務整合,從而維持行業整體的競爭力。
之所以選擇日本特殊陶業,電裝指出,是因為該公司“擁有全球屈指可數的陶瓷技術實力”,可以“將兩家公司的技術和制造實力相融合,以提高內燃機相關的產品力”。據了解,日本特殊陶業創立于1936年,是全球最大的火花塞制造商之一,主營火花塞、氧傳感器等內燃機業務。
這并非電裝第一次出售內燃機業務。去年年初,電裝宣布將把燃油泵業務出售給愛三工業,后者也是隸屬于豐田系的大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燃油泵同樣是其主要產品之一。這筆交易于當年9月完成。電裝的燃油泵業務規模并不小,年營收高達700億日元,雖然燃油泵缺陷引發了數百萬輛的大召回,但電裝之所以出售該業務,還是因為看到了內燃機這塊“蛋糕”正在逐漸縮小。因此,在出售燃油泵業務后,電裝方面表示,將繼續剝離出售內燃機相關零部件業務。此次決議出售火花塞和氧傳感器業務正是最新進展。
(圖片來源:Minkara.Carview網站)
“新四化”權重提升
在聲明中,電裝表示,其正在為電動化的全面普及做準備,在加快電動化產品開發的同時,還將致力于車輛整體能源管理系統的開發。
的確,近年來,電裝在內燃機領域做“減法”的同時,也一直在“新四化”領域做“加法”,積極布局電池包、電機、逆變器、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半導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車機系統等。例如,電裝與愛信、BluE Nexus合作開發的電驅動模塊eAxle,去年開始搭載于豐田bZ4X純電動車。半導體方面,電裝不僅斥資收購了臺積電日本芯片子公司逾10%的股權,還與豐田、索尼、軟銀等公司聯手組建芯片公司,以在日本生產下一代半導體。電裝還計劃到2025財年,將逆變器的產能提高到1000萬臺。據電裝預測,到2025財年,包括逆變器在內的電動化零部件營收大約將翻一番,達到1萬億日元。
事實上,內燃機業務貢獻度的下降,“新四化”業務的提升,已成為傳統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普遍現象。例如,以電驅動為未來業務重心的舍弗勒,在2022年斬獲了50億歐元電驅動業務新訂單。在此之前,舍弗勒將內燃機鏈傳動系統業務打包出售給了德國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并關閉和出售數家工廠,裁減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業務非核心崗位人員。在舍弗勒,內燃機業務的權重不斷下降。
緯湃科技也在逐步剝離非核心內燃機業務,并加大電動化轉型投入。在今年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緯湃科技CEO安朗透露,2022年其新增訂單140億歐元,其中四分之三(104億歐元)來自電動化領域。
大名鼎鼎的采埃孚,自2021年起就不再為內燃機傳動系統研發部件,去年還宣布對其被動安全事業部進行分拆,并在2023年底前讓其成為獨立公司。目前,采埃孚業務重點已經轉向電驅動、自動駕駛和軟件開發等。
海拉在被佛吉亞收購之前,將繼電器業務出售給了中國廠商宏發汽車電子。佛吉亞則將其在歐美的部分商用車排氣后處理系統業務出售給了康明斯,這一交易有助于完成一個目標,即到2025年,將整個佛瑞亞集團的內燃機業務營收占比減少到10%左右。
(圖片來源:日本《東洋經濟》雜志)
內燃機中短期仍是利潤奶牛
值得注意的是,舍弗勒方面此前表態稱:“在可預見的未來,用于內燃機優化和混合動力車的產品和技術對維持公司利潤及實現自由現金流來說依然非常關鍵。”這意味著,雖然重要性下降,但舍弗勒的內燃機業務還會存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有不少企業也是類似的狀況,此次接手電裝的火花塞和氧傳感器業務的日本特殊陶業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外界看來,火花塞可能是“夕陽產業”,但日本特殊陶業認為,在全球范圍內,仍會有大量的內燃機汽車上路,尤其是新興市場的汽車保有量會繼續增長,且在售后市場,火花塞的需求也會持續。為此,日本特殊陶業去年宣布,擴建其位于日本鹿兒島的薩摩工廠,提升火花塞產能,預計新增部分將于2024年投產。
當然,與此同時,日本特殊陶業也在其長期經營計劃中,提出要發展能源、環境、醫療等非內燃機業務。“公司在發動機火花塞等內燃機產品上的優勢可保持到2030年,但這并不足以支撐未來,因為內燃機產品的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下降。”日本特殊陶業社長川合尊表示。該公司與三菱日立電力系統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以生產銷售燃料電池電堆。按計劃,到2040年,該公司的內燃機業務營收占比將為40%,非內燃機業務占60%。
從主機廠方面來看,雖然電動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中短期內,內燃機汽車帶來的利潤仍然滾滾而來。以通用汽車為例,綜合近期分析師和供應商的信息,通用未來十年內仍然無法放棄其最賺錢的內燃機卡車和SUV。另外,就在7月11日,吉利和雷諾剛剛官宣簽署合資協議,攜手打造動力總成公司,新公司每年產能超500萬套發動機和變速器,產品包括傳統動力及混合動力。
可見,內燃機的挽歌雖已唱響,但現在緬懷,還為時尚早。在汽車行業邁向電動化的道路上,傳統內燃機業務仍然占據重要的支配地位。與此同時,無論是車企還是零部件供應商,有遠見者也都在籌備“后路”,努力在“新四化”領域開辟新的盈利途徑。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空青)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