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一束光有多可貴,也許光伏產業人最為了解。他們時常稱自己為“追光者”,因為他們一直在追著光奔跑。正是有了這些“追光者”,成就了如今中國光伏完成從“三頭在外”到“三項世界第一”的華麗蛻變,實現中國的光伏市場百分之百被國內企業掌握,在國際市場上亦獨占鰲頭。
青海,年平均日照2500小時以上,日照強度5800-7400兆焦/平方米,具有大規模集中開發太陽能發電的土地、光熱資源優勢,光伏能源開發潛力巨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青海與光伏產業的不解之緣。省會西寧更是堅決扛起省會責任,十余載如一日地支持和發展光伏制造產業,成為真正“追光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國宣言之下,光伏行業的技術迭代、產品迭代、裝備迭代如火如荼。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寧市聚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緊緊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聚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光伏制造為主的清潔能源制造產業高速發展,打造了“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產業鏈。
四月,迎著高原溫暖的陽光,沿著光伏制造產業鏈,記者走進西寧市各大光伏制造企業,探尋“追光者”的腳步。
產業升級
來源:青海新聞網
載著光的希望出發
西寧的追光歷程,要從2006年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洲硅業”)在青海省注冊成立,準備在東川工業園區建設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的千噸級現代化多晶硅工廠說起。
那時,多晶硅生產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作為當時唯一一家自主設計的封閉式多晶硅工廠,亞洲硅業的建廠難度可想而知。但西寧選擇站在亞洲硅業的背后給予鼎力支持。在亞洲硅業一期的還原廠房內,原來有多國生產型號不同的還原爐互相“比拼”。但在二期建設中,亞洲硅業順利實現了核心設備24對棒還原爐的國產化,并采用了當時世界上處理能力最大、自主研發的熱氫化爐。
擁有全國產能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還原爐,亞硅將余熱利用系統再升級。第二代余熱利用系統,利用溴化鋰機組技術,將還原爐的熱水變成蒸汽供精餾塔使用。升級后,余熱利用效率提高到48%,成為當時最先進的余熱利用系統。就這樣,在多晶硅行業迅猛發展的時期,亞洲硅業走過了自主創新的第一程,西寧也邁出了發展光伏制造產業的第一步。
時間拉回至2012年,對剛剛興起的中國光伏產業來說,歐美“雙反”的當頭大棒,令所有從業者著實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末日危機”。彼時,原材料、市場、核心技術全部受制于人的中國光伏行業迎來了“至暗時刻”。
狂風驟雨下,行業哀鴻遍野,光伏產業也隨之跌至谷底。但是,憑借著不斷的技術革新和對光伏產業的信心,亞洲硅業和青海、西寧一起堅持了下來。后來落戶西寧的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麗豪”)的總經理張立,在第一次踏上西寧這片土地時就讀懂了西寧對光伏產業的執著與堅守。他坦言:“光伏產業起起伏伏十余年,很多地區很多人支持過也放棄過。但青海不同,青海以自己長遠而獨到的眼光,持續信任、支持、發展光伏產業,這讓我們光伏人十分感動。”
從“三頭在外”、受制于人的窘迫,到牢牢占據世界光伏產業頭把交椅,成為新時代的中國名片,中國光伏僅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10年時間對一個行業的發展而言可能跨度并不太長,但對于光伏這個新興產業卻意義非凡。
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國宣言之下,光伏行業的技術迭代、產品迭代、裝備迭代如火如荼,用于光伏電池的襯底材料硅片尺寸已經從原來的6英寸到現在的12英寸,即210硅片。同時,更高轉換效率和性能的N型電池催生出大尺寸N型、薄片化的太陽能硅片。此時,一直堅持發展光伏制造產業的西寧,受到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光伏制造企業的青睞。
2021年,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景”)在西寧開工破土,伴隨挖掘設備的隆隆巨響,第一家落戶南川工業園區的單晶硅生產企業創造了93天點火試產的“高景速度”,西寧打造光伏制造產業鏈邁出重要一步。
隨后,阿特斯來了,麗豪來了,晶科來了,天合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光伏制造企業紛紛選擇西寧,石英坩堝、鋁邊框、支架等配套企業相繼投產,西寧成功打造了“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產業鏈,形成年產多晶硅14.53萬噸,單晶硅62.5GW,切片600MW、光伏電池700MW、光伏組件900MW的綜合生產能力;配套形成光伏組件鋁邊框2.7萬噸、光伏支架1.5萬噸、復合材料約100GW。截至2022年底,光伏制造工業總產值達到408.9億元,占全市比重19.5%。
這束光,充滿希望,帶來機遇與挑戰。西寧,載著這份希望與追光者們堅定地走向光、靠近光。
天合光能生產線
來源: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
單晶硅生產線
來源: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
朝著光的愿景奮進
在高景扎根西寧后,董事長徐志群和他的團隊總結出西寧有三個“實”的營商環境——追求同樣的“實業”;用“實心”爭取企業投資落地;與企業共發展,保駕護航真“實在”。他說:“青海省、西寧市兩級黨委政府聚焦綠色發展,高瞻遠矚將光伏產業作為西寧工業發展的有力抓手,與我們已然是同樣的‘追光人’。”
西寧圍繞重點產業,推行“鏈長制+包保制”,以精準招商和靠前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企業生產更穩、產業鏈條更強。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開展重點企業包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白名單”、金牌“店小二”等服務,實現“一企一策精準調度、一對一上門服務”,優存量、擴增量、強后勁,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澀寧蘭天然氣管道系統由澀寧蘭輸氣管道和澀復線輸氣管道構成,在南川工業園區引進的重點招商項目規劃用地范圍內。為保障項目順利落地實施,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決定對澀寧蘭天然氣管線實施遷改。
“早一日完成,早一日投產!”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與時間賽跑,迅速成立專班先后赴烏魯木齊市、蘭州市,積極與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有限責任公司及蘭州分公司溝通協調管線遷改事宜。主動與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明確工作路徑,細化工作責任,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計劃,完成了土地征用,管道鋪設、焊接、打壓、檢測、連頭等工作,極大縮短了管線遷改的工期。
在管線遷改的關鍵階段,園區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人始終堅守崗位,頂風冒雪,克服冬季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全身心投入到項目施工中,高效解決了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順利完成了動火作業。
4月5日凌晨,南川工業園區重點項目用地范圍內的澀寧蘭天然氣新管線遷改(二期)項目完成最后一處動火連頭作業,這標志著長12.5公里,途經11個村落的澀寧蘭天然氣新管線遷改(二期)項目的全面完成。
同樣遇到澀寧蘭改遷事宜的還有麗豪。麗豪公共關系負責人第一次去新疆協調此事時,相關人員給出的答復為三個不可能:其一,半年之內能把手續辦完就不錯了,完成改線不可能;其二,供暖期內動火作業不可能;其三,所需閥門材料短時間內供足不可能。
但是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南川工業園區的努力下,三個“不可能”變成了三個“史無前例”——史無前例地使用動火聯投的方式進行管線遷改;史無前例地在冬季保供期內完成管線遷改;史無前例地在30天內完成管線遷改,被業界稱之為“項目典范”“麗豪速度”。
同樣創造奇跡的,還有青海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晶科”)——從開工到點火有效用時70天,速度創行業第一;20GW全面量產N型單晶,產品創行業第一;N型最高效熱場,技術創行業第一。晶科在西寧連創三個第一,震驚了行業。青海晶科公共關系部經理林杰告訴記者,“晶科速度”離不開青海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市級領導包保制、產業鏈“鏈長制”等工作機制,還有南川工業園區“隨叫隨到、無事不擾”,全力為我們企業排憂解難、做好服務的“店小二”精神。
這束光,那么美妙,展開遠景與藍圖。西寧,為了那美好愿景,與追光者們一道“擁抱”光、“留住”光。
高景太陽能單晶硅生產線
來源: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
生產車間
來源:青海新聞網
沿著光的方向前行
在采訪中,林杰感慨:“西寧的光伏產業從最初的單一產品到如今初步形成多晶硅、單晶硅等原材料制造—切片、電池、組件中間各環節產品生產—石英坩堝、逆變器、鋁邊框等配套產品加工為一體的光伏產業鏈條,足以證明青海、西寧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的選擇是正確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4月18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光能”)第一片至尊670W系列超高功率組件在南川工業園區成功下線,宣告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年產15GW光伏組件項目首期5GW項目正式建成投產,標志著西寧市在超高功率組件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西寧市委常委、副市長,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海晏在組件下線儀式上表示,15GW光伏組件項目首期5GW項目正式建成投產意味著天合光能西寧光伏全產業鏈項目更進了一步,意味著南川工業園區光伏產業集群建設更進了一步,意味著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上的高品質新型現代化工業園區、構建具有西寧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進了一步,意味著西寧積極投身產業“四地”建設、推動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更進了一步。
今年來,西寧市依托我省打造清潔能源示范省有利契機,做強光伏制造產業,做強光伏制造產業集群。扎實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促發展“1+9”活動部署要求,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審批、用地、環評、能評、融資等問題,穩定企業生產和推進項目建設,天合光能35GW直拉單晶硅棒、阿特斯10GW單晶硅棒等重點項目開復工建設,全市光伏制造重點產品實現快速增長。
西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徐永卓介紹,今年,西寧市建立梯度招商隊伍,開展外出招商活動。一季度,西寧市級領導錨定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目標企業,加快推進高純多晶硅、光伏玻璃等項目的前期對接,帶隊赴武漢、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區開展外出招商活動5次,各地區、各部門開展外出招商活動23次,有效推動了5萬噸三氯氫硅等光伏產業鏈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為光伏制造產業鞏固提升、強延補建鏈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建立起來了,但西寧市清晰地認識到該鏈條中的不足。徐永卓說:“西寧市光伏產業鏈還存在以下短板弱項,主要表現在:產能主要集中在上游多晶硅、單晶硅等高耗能環節,中下游切片、電池、組件等企業布局較少,逆變器、光伏背板等產業鏈關鍵配套產品生產還處于空白。全省新能源裝機主要分布在海西與海南,目前因全省用能需求少、送出通道不足等導致消納問題突出。同時,全市光伏產品消納比例占全省份額不到30%,配套發展新型儲能動力不足。”
以全產業鏈布局為目標,依托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借助全省“綠電”優勢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沿著光的方向,西寧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徐永卓說:“我們將以高品質硅料、配套產業、光伏電池和光伏電站四大領域為切入點,重點構建‘石英礦—金屬硅—多晶硅(顆粒硅/硅棒)—單晶硅(拉棒/鑄錠)—切片—太陽能電池(N型/P型)—光伏組件—光伏電站(集中/分布)’‘鹽湖純堿+石英礦—偏硅酸鈉—超白鍍膜玻璃/超白鋼化玻璃—大尺寸光伏蓋板玻璃’‘電解鋁—鋁合金—邊框、支架’等產業鏈條。同時,協同推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壯大發展鋰電儲能產業,謀劃布局氫能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等產業,加快推動清潔能源、新材料、新型儲能等高精尖產業與下游電站垂直一體化發展。”
這束光,充滿能量,指引著前進的方向。西寧,正沿著光的方向奮力前行,成為更加優秀的“追光者”。
追逐光、“抓住”光、成為光,在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道路上,西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追光者”,為實現光的美好愿景全力奔跑。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初末)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