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將展開可利用100℃以下溫度之「非燒制陶瓷」制程的開發,計劃透過利用化學反應的制造方法,取代將粉末材料成形并以1,000℃以上進行燒結之制程,藉此將可望減少制造時的能源消耗與碳排量。此外,產綜研計劃在2026年前將「非燒制陶瓷」的性能與再現性提高至商業化生產的水準,從而強化精密陶瓷產業的競爭力。
「非燒制陶瓷」的制造將采用酸與堿反應生成水、鹽的中和反應,將具有酸性的粉末原料予以固化、成型,再浸入堿性材料溶液中。將其長時間保持在接近100℃的溫度下,即可獲得陶瓷與水。由于「非燒制陶瓷」并未利用高溫進行熱處理,故可以減少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預估消耗電力至少可以減少25%,成本方面亦優于既有制程。
目前產綜研已展開「非燒制陶瓷」的試作,例如將堿土金屬原料之鋇與鋯的氧化物予以結合,制造了10×10 mm的片材或直徑28 mm×厚度1 mm的顆粒狀鋯酸鋇,并可望做為電解質材料,適用于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用途。日本精密陶瓷產業的全球市占率約為40%,廣泛應用于智慧型手機、汽車等各類產品或領域,今后將可望進一步擴大在通訊、能源、醫療保健等領域之應用。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平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