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政策篇
《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1年版)》(征求意見稿)
2021.10.29
2021年10月29日,工信部發布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1年版)》(征求意見稿)。其中與碳材料有關的如下:
高性能碳纖維
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
高性能碳纖維預浸料
航空內飾用碳纖維復合材料
碳纖維/環氧樹脂復合材料
儲氫氣瓶用碳纖維復合材料
耐高溫連續碳化硅纖維
大絲束碳纖維及其熱塑性復合材料
高耐候玻璃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
航空制動用碳/碳復合材料
超高溫碳/陶復合材料及制品
高性能碳纖維增強陶瓷基摩擦材料
石墨烯散熱材料
石墨烯發熱膜
石墨烯導熱復合材料
石墨烯改性無紡布
石墨烯改性發泡材料
《湖南省碳基材料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2021.10.29
2021年1月11日,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湖南省碳基材料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計劃到2023年,全省碳基材料產業鏈產值超過500億元。力爭過10億元企業10家,5億企業20家,過億元企業50家。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品,構建產業布局優、鏈條構架全、創新能力強的碳基材料產業集群。
《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
2021.03.16
2021年3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提出加強產業基礎標準和強制性標準制定。開展高端鋼鐵材料、航空發動機用高溫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民機鋁材、石墨烯、電子專用材料、天然纖維材料、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材料等新材料和關鍵材料標準制定;加快推進消費品重點產品、汽車安全、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限值、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及產品能效、民爆產品、水泥、石墨和熒石采選、無線充電設備通用無線電射頻技術要求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起草。
市場篇
石墨烯
我國石墨烯產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由2016年40億元增至2020年23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4.9%,預計2021年我國石墨烯產業市場規模將達265億元。
碳纖維
2019年我國碳纖維產量突破萬噸,應用總量3.78萬噸;2020年產量1.8萬噸,應用總量4.89萬噸,同比增長29%。預計2022年我國碳纖維產量可達2.77萬噸。
碳納米管應用集中在鋰電池和導電塑料領域,鋰電池的需求達85.9%,導電塑料領域占比為14.1%。
據GGII預計,2021年中國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出貨量將達7.2萬噸,未來五年中國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市場銷量將保持高增長的趨勢;到2025年,中國碳納米管導電漿料出貨量將突破32萬噸。
石墨
2016-2020年,中國石墨出貨量逐年上升。其中,人造石墨出貨量由2016年的7.7萬噸上升至2020年的30.7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近45%;天然石墨出貨量由2016年的3萬噸上升至2020年的5.8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預計2021年中國人造石墨出貨量將達33.5萬噸,天然石墨出貨量將達6.4萬噸。
技術篇
大連理工陸安慧教授在納米碳材料精準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7.29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陸安慧教授團隊建立了不對稱相轉變誘導定向自組裝的方法,實現了溶液合成環狀納米碳的突破。
大連理工李新勇教授在疏水性碳材料的吸附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11.17
大連理工大學李新勇教授課題組在功能化改性活性炭吸附VOCs方面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通過混合硅氧烷成功制備了一系列功能化改性活性炭;通過動態吸附實驗,證明改性活性炭在高濕度條件下提升了對VOCs的吸附選擇性;同時,通過吸附動力學模擬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式,從理論方面進一步證明了活性炭對VOCs的吸附選擇性。
合肥工大馬培勇副教授研究團隊在生物質熱解制備炭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10.29
合肥工大馬培勇副教授研究團隊以來源廣泛的木屑為碳源,采用磷酸水熱聯合快速活化的方法,獲得的碳材料比表面積高達1980m2/g。
福建師大洪振生團隊「PNAS」在硬碳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11.19
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洪振生教授研究團隊報道了一種分鐘級超快速制備硬碳負極材料的新方法及物理機制。
同濟大學劉明賢團隊《AM》:在自組裝碳超結構材料應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11.07
同濟大學劉明賢教授研究團隊從材料的微結構與表面設計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種自組裝策略設計層狀碳超結構材料,實現了親質子活性位點的高效利用和低擴散能壘的快速離子遷移,賦予碳基超級電容器超穩定和快速質子耦合電荷存儲動力學和高達上百萬次充放電循環。
齊魯工大基于碳納米材料的SERS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進展
2021.01.22
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先端材料基因組創新團隊梁秀博士基于課題組前期相關研究成果,總結了基于碳納米材料的SERS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進展。
云南師大李明教授課題組在碳基親水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1.08.15
云南師范大學李明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低溫等氧等離子體改性碳材料及其水蒸氣吸附機理,采用多種物理化學表征手段和系統性實驗研究揭示了LTOP改性后樣品的水蒸氣吸附機制。
青島農大師進生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2021.06.15
青島農業大學師進生教授課題組青年教師馬永超教授、韓國釜慶國立大學Park Sung Heum教授、長江師范學院王廣釗教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姜文君研究員通過一步熱聚合方法制備了管狀多孔的g-C3N4同質結材料。
吉林大學劉冰冰教授團隊高壓技術突破,合成出極硬非晶碳
2021.11.25
吉林大學劉冰冰教授團隊采用自主發展的大腔體壓機超高壓關鍵技術,利用C60碳籠壓致塌縮形成的“非晶碳團簇”這一新的構筑基元,首次成功實現了毫米級近全sp3非晶碳塊體材料的合成。
復旦大學趙東元教授團隊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新和應用項目獲得2020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021.11.03
趙東元帶領團隊建立了體系化的合成方法學,創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徑、形貌、組成、孔道結構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協同共組裝新策略,實現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確調控,將多種功能普適性地引入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創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復合材料。
中南大學杜作娟副教授團隊:超輕石墨烯/多壁碳納米管氣凝膠,具有微波吸收性能
2021.11.26
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作娟副教授團隊通過簡單的定向冷凍工藝和退火處理制備了具有寬微波吸收帶寬的超輕單向蜂窩狀結構石墨烯/多壁碳納米管氣凝膠(GCA)。
資本篇
石墨烯
2021年1月15日,廣汽埃安官方發布了全新動力電池預告。官方表示,新電池采用了石墨烯技術,支持超級快充,可在8分鐘充滿至80%,并可實現1000km的純電續航。
中超控股2021年12月2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石墨烯復合半導電屏蔽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已實現產業化生產。
碳纖維
2021年1月4日,上海石化公司總投資達35億元新建的碳纖維項目在上海市正式開工。該項目建設內容包括: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計劃2024年全部建設完成。
2021年3月3日,山東省政府網站發布2021年省重大項目名單,包含國泰大成新材料科技產業園一期碳纖維(年產3000噸碳纖維)、威海光威碳纖維高效制備成套裝備國產化項目(年產碳纖維生產線2條)、威海拓展先進復合材料研發制造中心項目(年產復合材料制品400萬件)。
2021年9月8日上午,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主導的“萬噸碳纖維生產線”在西寧正式投產。項目總投資50億元,首次實現了單線年產30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設計和高端成套技術自主可控。
2021年11月12日,投資24.4億元建設的吉林國興1.5萬噸碳纖維項目第4條大絲束碳化線順利試車,碳纖維年產能突破1萬噸。
2021年11月26日,在中聯重科新能源產品及碳纖維復合材料新技術發布會上,我國首款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隆重亮相。
碳納米管
2021年2月,天奈科技宣稱在常州擬投資不超過10億元發展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產品。
2021年3月30日,德方納米發布公告,擬出售公司碳納米管導電液業務涉及的固定資產、存貨和無形資產。
2021年7月28日,昊鑫新能源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碳納米管項目落戶贛州市龍南市。
石墨
山河智能2021年3月28日晚間公告,公司擬在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北部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與石墨超高提純應用項目,項目總投資50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投資20億元,用地400畝,主要建設年產5萬噸負極材料生產線;二期投資30億元,用地400畝,主要建設年產5萬噸負極材料與石墨超高提純生產線。
2021年8月4日,采用石科院專利技術的10萬噸/年高端碳材料聯合裝置在中國石化茂名分公司一次開車成功。
龍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8月12日召開的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的議案》,全資子公司河南中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擬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
2021年8月14日,記者從蘭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日,由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快堆用含硼石墨”通過蘭州市十大科技項目驗收。據悉,第一批產品已在廠家安裝完成,正式交付客戶使用。
中國寶安2021年8月31日晚間公告,公司下屬子公司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與福鞍控股有限公司簽署《關于年產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前驅體和成品生產線項目合作協議》,雙方擬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四川瑞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前驅體和成品生產線項目”。
2021年9月13日,寧德時代公告,擬在江西省宜春市投資建設寧德時代新型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宜春)項目,項目總投資不超過人民幣135億元。
參考來源:
未來智庫、觀研天下、中研普華研究院、華經產業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新浪新聞、人民資訊、騰訊新聞、寧德時代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長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