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江作昭教授生于1921年,江西婺源人,1944年畢業于國立中正大學土木工程系,1946年到清華任教。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特種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領域
江教授長期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教學和研究。1981年主持研制成功新型復合氮華硅陶瓷刀具。1986年又主持研制成功鋼水平連鑄中關鍵部件“水平連鑄陶瓷分離環”。在高壓鈉燈透明氧化鋁燈管的研發和應用、陶瓷刀具的發明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為我國特種陶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
愛國敬業,無私奉獻
江作昭教授出身貧寒家庭,得益于愛國青年的資助才能夠完成中學學業并進入國立中正大學學習。他經歷過戰亂年代,目睹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和無能,也親身體驗到黨內愛國人士的幫助,因此江教授的愛國之情在日常行動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解放前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參加朱自清教授等簽名登報巨靈美國政府救濟糧的清華大學百余名教師之一;全國解放不久他就響應號召“投筆從戎”,作為軍代表赴武漢、廣州工作;1953年響應政府號召“技術歸隊”,他重返清華,在土木系建材方向任教。
從1946年江教授在清華大學從事教育工作開始,他領導及具體從事的專業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江教授從整體出發,無私奉獻,毫無怨言的接受安排,并全身心的投入到當時的工作之中。
1970年,江作昭教授所在專業“建材與制品”正式更名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劃歸化學工程系。創建之初,此專業有三個研究方向——高溫結構陶瓷、電子陶瓷和人工晶體。江教授就是人工晶體方向的學術負責人。然而后來,教研組領導集體反復研究覺得三個方向戰線太長,力量顯得分散,比較了包括校外研究單位等各方面情況,比較一致的想法是收縮人工晶體這個方向,江作昭教授從整體利益出發,毫無怨言地服從了這個決定,他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隨著轉向高溫結構陶瓷。自此,江作昭教授全身心投入到中國的特種陶瓷材料事業。
厚德樹人,桃李天下
江作昭教授在清華工作四十余年,在高壓鈉燈透明氧化鋁燈管的研發和應用、陶瓷刀具的發明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為我國特種陶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使清華大學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在我國特種陶瓷領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1988年,清華材料系正式組建,江作昭作為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帶領無機非金屬教研組不斷發展壯大,并籌建了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正式對外開放。同年,江教授因病離休。
幾十年來,江作昭教授經歷和見證了清華無機材料的起步發展和成長壯大,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特種陶瓷方面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其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樂觀豁達的人生理念、為國為民的寬廣胸懷影響了一大批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