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10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公布《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將達到10000億元。
近年來,環保裝備制造業規模迅速擴大,發展模式不斷創新,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6年實現產值6200億元,比2011年翻一番。但同時,環保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強,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
為此《指導意見》提出,2020年,行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創新驅動的行業發展體系基本建成。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的有效供給能力顯著提高,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術裝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每個重點領域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規范企業,培育十家百億規模龍頭企業,打造千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若干個帶動效應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
《指導意見》從五個方面對環保裝備制造業提出了發展的重點方向:
一是強化技術研發協同化創新發展。創新能力不強一直以來是制約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鑒于此,《指導意見》提出鼓勵企業圍繞亟待解決環境污染熱點難點問題,以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為目標,以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為依托,以產業鏈為紐帶,引導企業沿產業鏈協同創新,推動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實現精準研發,提高產品研發效率,攻克一批污染治理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以及材料藥劑。此外,為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應用推廣平臺建設,推動裝備與治理項目精準對接,加快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中的應用。
二是推進生產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智能化和綠色化是《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制造業提出的重要發展方向,對于環保裝備制造業,要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要求,一方面要推廣物聯網、機器人、自動化裝備和信息化管理軟件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提高環保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生產過程的精益化管理;同時還要加大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供應鏈的推廣應用,開展生產過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對標達標,創建綠色示范工廠,提高行業綠色制造的整體水平。
三是推動產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發展。盡管近幾年我國環保裝備產品無論是種類和還是數量都有長足的增長,但自主品牌的先進環保裝備比例還不高,國際影響力不夠。《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環保裝備產品結構,拓展產品細分領域,逐步開發形成針對不同行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化、系列化產品,針對環境治理成本和運行效率,重點發展一批智能型、節能型先進高效環保裝備,根據用戶治理需求和運行環境,打造一批定制化產品。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自主品牌市場認可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四是引導行業差異化集聚化融合發展。目前,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仍比較嚴重,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指導意見》針對不同規模企業提出了差異化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鼓勵環保裝備龍頭企業向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調試維護、運營管理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商發展,另一方面引導中小企業向產品專一化、研發精深化、服務特色化、業態新型化的“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一批由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型企業配套、產業鏈協同發展的聚集區。同時在新模式、新業態方面,還提出要引導環保裝備制造與互聯網、服務業、金融業融合發展,推進軍民融合,鼓勵傳統制造企業拓展環保裝備制造領域業務,促進產業鏈條向深度和廣度延伸。
五是鼓勵企業國際化開放發展。針對當前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過渡依靠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份額小,企業之間孤立松散地參與國際競爭的問題,《指導意見》鼓勵環保裝備企業加強合作,采取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形式,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引導環保裝備制造業由以單機出口為主向提供成套設備和服務為主的國際設備總承包和工程總包轉變。鼓勵環保裝備企業與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聯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中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充分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和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外企業信息、技術和項目交流合作,推動環保技術裝備專利、標準等國際互認,實現國際化對接。
《指導意見》從大氣污染防治裝備、水污染防治裝備、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裝備、土壤污染修復裝備、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污染應急處理裝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污染防治專用材料與藥劑、噪聲與振動控制裝備八個重點發展領域,既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行業亟待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的研發方向,又提出了發展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深度治理、綜合利用、節能降耗、高效智能等新要求;在滿足當前污染治理需求的同時又增加了趨勢性、前瞻性技術裝備的儲備;同時根據裝備技術成熟度將每個細分行業重點領域分成重點研發與重點推廣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