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稀土價格暴漲,在諸多稀土概念股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有人發出稀土價格上漲是否可持續的疑問。諸多研報分析讓稀土行業成為“香餑餑”,但有些卻認為“產品價格上漲只是泡沫,持續性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市場波動風險”,部分機構與資本的介入何嘗不是對稀土價格上漲的一種“炒作”?其實,對稀土行業來說,資本“過熱”或者“過冷”都是一種傷害,現在的價格非常不理性,很容易沖擊下游市場。
稀土報價連續上漲 隱憂開始浮出水面
8月8日到8月9日一日之隔,標志性氧化釓報價到13萬~14萬元/噸,漲4萬元,氧化鈥報價到50萬元/噸,漲8萬元,而其他稀土產品也一齊上漲。另據統計數據,截至8月11日,鐠釹氧化物價格較年初漲幅超50%。
大好形勢下,一些隱憂開始浮出水面。2011年稀土漲價之后大跌的教訓,讓許多業內人士對此輪漲價保持警惕。
目前,就稀土企業來說,一方面,稀土原材料自供應不足,仍需外部采購。因此,原材料價格上升會推動成本上升,且部分稀土產品價格企穩回升的情況下,仍有部分品種產品價格在低位徘徊;另一方面,雖然稀土行業市場受“打黑”、環保督察及國家收儲等因素的影響,但稀土市場供需局面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稀土行業下游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產品價格上漲持續性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事實上,多位行業人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需求肯定是在上漲,但稀土這輪漲價主要不是需求引起的。”某稀土分析師稱,對比2011年和今年稀土價格的兩次上漲,可以發現兩者都有政策性驅動的因素存在。
而有業內人士則將此輪稀土價格上漲歸結為“政策性的供給短缺”。他表示:一方面“打黑”趨嚴,非法開采的原料即便有庫存也難以流入市場,因而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價格開始回升;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前幾年價格低迷,一些企業開工率低。
一家位于稀土產業鏈中游的上市公司證代也表達了對此輪稀土價格持續性上漲的懷疑,認為下游可能難以支撐:“我們對于可持續性的問題還是不太確定,畢竟下游能不能承受得住是個問題。比如消費不起,就可能不用它了。”
政策引發漲價潮 行業或存資本“炒作”
事實上,此次稀土價格的上漲對于稀土行業的人來說是似曾相識的一幕。早在2011年,由于政策方面的改革,稀土也曾經風光無限。
不過好景不長,自2011年以后稀土價格長期下跌。中國稀土協會副秘書長陳占恒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稀土價格變化的周期可能是4年,而此輪漲價似乎比此前的預期來得慢了一些。
對于此次遲來的“春天”,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性供給短缺”、產品相對供應量少的現狀下,市場上出現了貿易趁機囤積貨物,股票趁機建倉的行為。除政策影響,部分機構與資本的介入也是對稀土價格上漲的一種“炒作”。
除此之外,稀土價格和相關概念股都沉寂了許久,本身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同資本進行炒作的基礎,但長遠來看,過分的“炒作”對行業的傷害很大,不正常價格漲幅背后也有一些“投機”行為。
那么,如何應對此次漲價潮?一方面,增加總量控制計劃的數量,讓市場保持一定的“饑餓感”,在調整設計的同時,要做好上下游的協調和高層的決策;另一方面,要看到下游企業消化成本的能力,給予上下游協同充分的時間,同時建議政府釋放一部分儲備平抑價格,真正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