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年來,稀土市場進入價格調整期,在此背景下,我國對國內稀土市場進行了戰略整合,六大稀土集團相繼成立。通過持續不斷打擊盜采盜挖,稀土行業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與此同時,地質環境的修復工作也加緊開展。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作為我國離子型稀土的主要產區,長期以來,由于開采工藝較為落后,加之環境意識淡薄,大面積稀土礦山生態地質環境被破壞。
為了更好地可持續利用稀土資源,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把贛州市作為全國唯一的稀土開發利用綜合試點地區,利用中央資金對破壞的稀土礦山進行修復,目前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對于仍在生產的稀土開采礦點,贛州市也在全國率先開展稀土礦山開采環評試點工作,贛州稀土礦山整合項目(一期)環評也于同年通過了環境保護部的審批。
但和長期的生態環境損害相比,目前的修復進展和保護成效仍顯不足。筆者在調研時有基層環保工作人員坦言,他對區域環境最大的擔心就是修復后稀土礦山存在的環境安全隱患。這是因為,目前無論是學界研究還是正在實施的礦山修復,主要是一種地質環境修復,即對歷史上由稀土池浸堆浸等“搬山運動”式開采工藝造成的礦山地質破壞進行土地平整。在殘留的酸溶渣上覆土,最后在覆土上進行覆綠,種植臍橙等耐酸植物,從而使得山體重新恢復生機。同時,在下游設置攔截壩,防止水土流失。這種修復方式在保持水土、恢復地質方面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也存在明顯漏洞,即沒有對原有土壤、地下水和周邊地表水進行跟蹤監測,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情況缺乏科學研判。實際上,目前的修復方式雖然讓部分礦區恢復了地質環境,但是并未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問題。在修復后的歷史礦區仍然存在環境安全隱患,可能對周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構成威脅。
目前在采的贛州稀土礦山中,堆浸池浸等落后開采工藝已被全部淘汰,代之以原地浸礦開采工藝。這種工藝與前兩種工藝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在開采過程中對山體基本不構成破壞,避免了大面積地質損壞情況。然而,這種開采工藝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環境風險,那就是在開采過程中有大量高氨氮廢水不可控地直接滲入山體,影響地下水和下游地表水的水質,對礦區周邊流域的水質造成重大影響。
筆者認為,建立稀土礦山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已刻不容緩。
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稀土高氨氮廢水的處理已經可行,但是由于處理成本高昂,加之原地浸礦工藝的高氨氮廢水的下滲具有不確定性,導致難以對高氨氮廢水進行有針對性地集中處理。那么,建立提前預警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建立了實時預警系統,才能掌握整個稀土礦區的污染情況及污染源的擴散和流動情況,從而提前預判,有效應對,保障礦區周邊流域的環境安全。對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建立體系,統籌推進。早在環境保護部對贛州稀土礦山整合項目(一期)的環評批復中,就明確要求編制水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并納入省環境監測網絡。此項工作必須由省級部門統籌推進,提供組織、人員和設備保障,形成一個具有長期執行力的稀土礦山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才能保障這項工作正常開展。
二是合理規劃,科學布點。目前,部分稀土車間雖然建有監測井,但并未按期監測,也未形成監測體系。這就要求在統籌推進的過程中,對整個體系中的監測點位的布置進行合理規劃,根據稀土礦山的分布特點以及對周邊流域的影響情況實施科學布點。既不能漫天撒網式布點浪費監測資源,也不能缺斤短兩式布點導致監測結果難以反映實際情況。實施科學合理的規劃工作,能保證稀土礦山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運行得客觀準確。
三是分類施策,防堵并重。在科學布點的前提下,根據初步的監測結果,分類分析不同稀土礦山對周邊流域的影響,包括影響范圍、時段、后果等。對流域影響較小、范圍相對封閉的稀土礦區,可以優先實行“定點清除”,建設相當的尾水處理站消除污染。對礦區地形復雜、影響范圍大且流域縱橫交錯的稀土污染帶,污染消除屬于長期工作,目前必須立足于預警監測,防止出現較大污染帶通過河流或地下水進入周邊居民生活區,對公眾用水安全造成影響。
目前,“完善稀土開采生態破壞監測預警機制”已經寫入江西省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下一步,把整改方案迅速落到實處,是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也是對稀土礦區周邊民眾負責的第一要務。而以贛州稀土為代表的全國其他地區稀土礦,建立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同樣重要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