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洗牌”及原因
2015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處于“野蠻式”增長階段,2016年動力電池產業處于“糾結式”發展階段,那么今年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迎來“洗牌”。面臨洗牌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新政策補貼標準發生變化,首次引入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等指標作為補貼門檻和參考標注,對純電動乘用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給予補貼,對于非快充類純電動車系統能量密度高于115Wh/kg的給予1.2倍補貼。這項政策的實施迫使動力電池企業對產品、技術路線乃至生產線進行改造。同時補貼額度比2016年退坡約20%,單車地方財政補貼額不得超過中央的50%。按此推算,單車最高可產生4萬多元的價格差。同時,補貼門檻大幅提高,普惠性政策轉向優勝劣汰,財政資助向市場化激勵機制轉變。
其次,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處于上游產業鏈的碳酸鋰、電解液、鈦白粉等原材料價格由于環保重壓等種種原因,導致價格飆升,直接加重了電池廠商的成本負擔。而下游產業鏈整車企業在諸多壓力下,竭盡所能倒逼電池廠下調價格。企業陷入與上下游雙方的“價格博弈”。
隨著整個行業的結構性改革,優勢企業及精鑄產品十分緊缺,但低端同質化產品嚴重過剩,動力電池企業面臨政策、市場、技術等諸多壓力,面臨著洗牌局面,今年是鋰電行業的整合之年,動力電池企業面臨更多挑戰,想要破解洗牌的尷尬局面,他們該做何選擇呢?
二、如何破解動力電池企業尷尬局面?
1、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工信部部長苗圩認為“我們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突破,性能還需要大幅度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推進”。加之由于鋰電池仍然面臨行駛距離短、電池壽命短、電池組的比能量較低、車身重量仍比較重、電極高效率區小 、整車成本高、使用環境適應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國內開發的單體技術水平與國外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產品的一致性等方面與日韓企業還有差距。過硬的技術是企業在市場大潮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因素,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也是自身產品質量的保證。實現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及零部件均衡協調發展。正極材料由目前磷酸鋰向三元材料方向推進,負極材料由目前石墨材料像硅碳材料方向推進。電解液向高溫、高電壓、高阻燃方向推進。
2、促進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無論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條就是“創新”。在當前“體驗經濟”盛行的情況下,整車企業可以嘗試通過引入“汽車共享”這種新的應用模式,更多地關注運行里程、使用用戶、運營方式等,以及與以往傳統汽車應用模式的不同,并帶動上游企業參與其中,從而在全產業鏈的范圍內降低成本,推動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3、以市場為主導,建立健全行業規范
產能過剩是目前鋰電池發展的弊病,加之補貼政策趨嚴從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導致行業成本空間壓力激增,產能過剩或將進一步加劇。整個行業熱潮洶涌、暗礁密布,若不及時采取措施清理,整個行業形勢并不樂觀。從政策為主導變為市場為主導,建立健全鋰電行業的新規范,企業巨頭做好積極示范,加快行業間的整合,淘汰同質化產品。
小結:動力電動汽車市場將在未來十年左右轉變為大眾市場,市場潛力巨大。同時行業面臨著很多問題,需要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鋰電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