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日前,中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專家論證會在贛州召開,專題論證并通過了該項開采提取工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擔任論證會專家組組長,中國稀土行業協會、中國環保聯合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國五礦集團、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的9名專家學者,及江西省工信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科院、省科技廳等單位的相關同志參加了會議。
江西贛州是離子型稀土資源的發現地、命名地和開采技術發明地,在離子型稀土的開發利用和技術發展方面始終處于核心地位,離子型稀土開采技術始終保持領先水平。
中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試驗項目由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組織實施。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堅持以“節能環保、有序開發、永續利用、持續發展”為引領,朝著“高效、綠色、環保”目標,深入開展離子型稀土資源綠色開采新技術、新工藝研究和試驗。
近年來,公司與有關單位合作,在現有原地浸礦開采工藝的基礎上,組織技術力量對離子型稀土資源提取過程中的氨氮問題和原地浸礦技術適用性問題進行攻關,從浸礦劑、浸礦工藝、沉淀工藝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篩選及實驗,完成了離子型稀土無氨浸礦、母液富集、沉淀除雜的新工藝理論論證和現場試驗,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并已向上申請專利7項。
2016年,公司在定南木子山稀土礦上下營車間開展南方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適用性綜合試驗,并委托核工業贛州工程勘察院作為獨立第三方,對無銨開采提取工藝試驗項目進行環境影響分析評價。目前,試驗已基本結束,各項檢測數據已全部揭曉。
通過實驗室、現場小試和工業化試驗,綜合各項數據表明,中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是一種綠色、環保、高效的開采提取新工藝,新工藝采用硫酸鎂、鈉鹽體系作為浸礦劑,生產過程中不添加含氨氮藥劑;相比傳統硫酸銨浸出-碳酸氫氨或草酸沉淀工藝,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具有無氨氮排放、工藝流程簡化易行、生產成本較低、資源回收利用率較高、產品質量較好等明顯優勢,可從根本上解決離子型稀土礦山廢水氨氮超標及殘留問題,實現離子型稀土資源的綠色開采和高效利用。
經過現場考察、審閱資料、聽取匯報、質詢答辯,專家組認為:中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工藝項目提供的技術資料齊全;通過在定南木子山稀土礦區現場工業化示范,驗證了采用鎂、鈉鹽組合電解質溶液浸礦、氧化鎂富集、碳酸氫鈉沉淀工藝的可行性和先進性;通過現場試驗,獲得了相關環境監測、技術參數及經濟成本等系列數據,完成了離子型稀土綠色無銨開采提取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技術體系,首次在國內進行了規模化工業示范,對于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山開采意義重大,可為今后修訂和完善相關標準提供依據,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專家一致建議,對該項開采提取工藝加快推廣應用。
贛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鄧明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工信委、礦管局、環保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人員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