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組織有關專家在江西省贛州市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李德謙、王香蘭、陳繼等人完成的“重稀土分離新工藝及工業應用”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
專家組先后考察了福建省長汀金龍稀土有限公司和贛州稀土(龍南)有色金屬有限公司,聽取了項目負責人李德謙的項目總結報告,審閱了相關技術資料。專家一致認為:項目組成功開發出P507-ROH萃取新工藝體系,解決了P507流程存在重稀土元素反萃取酸濃度高的難題,并在多個稀土企業推廣應用。該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首次在江西龍南發現了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爾后相繼在福建、湖南等南嶺地區均有發現。為解決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分離工藝,長春應化所1973年開展了環烷酸分離釔和P507分離單一稀土的基礎和工藝流程研究,開拓了氨化P507分組、分離單一稀土元素流程。80年代以來,開拓了以P507和環烷酸為主體技術的第二代稀土分離流程,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的稀土濕法冶金工業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P507流程存在重稀土元素反萃取酸濃度高,特別是Tm(銩)、Yb(鐿)、Lu(镥)反萃不完全的問題,導致難以獲得高純稀土產品。90年代中,長春應化所提出應用P507/Cyanex272(1:1)分離重稀土,并廣泛應用于我國稀土冶金工業。長期運轉過程中兩種萃取劑的變化難以判定,且價格昂貴。針對這一工業難題,長春應化所開展了分離工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機理、理論計算和工藝設計、萃取劑篩選以及萃取體系優化等深入、系統的研究,發明了P507-ROH分離重稀土新工藝。生產實踐證明,該工藝可獲得>5N高純氧化镥,3~4N氧化銩、氧化鐿等產品,滿足PET-CT等高端需求。與原工藝(P507/C272)相比,大幅度減少了材料的消耗,萃取劑的投入費不到原工藝的1/5,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