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劉偉東,蘇州協昌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民族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協昌環保卻能夠擁有不錯的銷路,《品質》欄目將帶你走近劉董,看劉董是如何在這條發展民族品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
從一張白紙,到畫出環保藍圖
2016年1月12日,雖然已經臨近春節,但是在蘇州協昌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庫房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將貨裝上卡車,準備發貨,而在裝貨現場中的指揮者,就是協昌環保的董事長--劉偉東。如今劉董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每天仍然按時來到公司上班,幾十年來沒有變過。
在他的帶領下,如今協昌環保已經在業內擁有了40余項專利技術,其中6項發明專利,都是企業自主研發并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2015年,雖然整體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但是協昌的產品因為多年口碑,在全國各地都有著很好的銷量。
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科技發展局副局長許文清對協昌環保是這樣評價的:“協昌環保運用袋式處理技術在工業粉塵處理方面屬于國內領先企業。從大的產業格局層面上來講,我國鼓勵發展環保企業,所以環保企業的市場前景將會非常廣闊。”
今天的協昌環保,是劉董從一張白紙畫出來的。在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今天協昌環保的主要產品是用來大氣除塵,對大氣污染有著很好的治理作用。
苦與累,發現出自己的品牌
如今協昌的產品主要用在了大型鋼廠與發電廠的空氣除塵方面。
劉董從20多歲參加工作,到后來改革開放之后自己創業。幾十年工作在袋式除塵領域,使他親眼目睹了中國民族品牌在發展道路上的血與淚。
在那個剛剛改革開放,技術落后,生產條件艱苦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在一張白紙上建立起企業,我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對于那個年代的人,吃苦與受累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技術落后所要受到外國企業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這是他們牢記在心并無法忘懷的。
協昌環保在國外技術的壟斷下,漸漸發展出了自己的品牌。經過多年發展,在劉董眼里,協昌環保等一系列國產品牌在質量上與國外品牌不相上下。
科技創新是唯一的出路
商場如戰場,憑著對民族品牌的執著追求,劉董謙虛學習外國技術的同時,潛心研究自己的發展之路,技術上一點點突破,服務上一步步提升,慢慢的收復了國有品牌失去的領地。
劉董在看準國外產品售后服務短板的同時,緊抓技術創新,他始終認為技術是產品最終成敗的基礎。并且早在十幾年前,劉偉東就在公司內建立了實驗室,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在他看來,只有技術創新,才是制造業,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唯一的出路。
用工匠精神去做一件藝術品
用一種工匠精神去做工業產品,讓協昌環保的產品已經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在劉董看來,他要做的是一件商品,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他要把產品做的有生命,把產品上的每一個弧度都做的像工藝品,正是這樣的工匠精神,使協昌環保做到了民族品牌中的佼佼者。
在中國2025的國家規劃之下,正是有了像協昌環保這樣的民族品牌,中國的經濟才會有最終做大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