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的“稀有稀土稀散礦產調查”項目(原“我國三稀資源戰略調查計劃項目”)取得的系列成果日前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驗收。專家組表示,本項目是截至目前對我國“三稀”資源進行的“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調查研究,在成礦理論、技術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
據該項目總負責人王登紅研究員介紹,項目所屬18個子項目的工作周期為2012~2015年,研究人員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主要在八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是積極配合礦政管理部門完成了稀土開采總量指標的統計分析管理、稀土礦區開采開發情況的實地專項調查、工程建設用地壓覆稀土情況調查等工作,為編制“三稀”礦產總體部署和“十三五”規劃等提供了基礎資料,為地方政府加強稀土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是對國內外三稀資源分布、利用現狀、需求格局、勘查開發現狀等進行了全面分析,劃分了三稀金屬礦石類型、提高了分析測試技術水平、編制了鉛鋅為主的有色金屬礦山尾礦稀散金屬資源調查技術要求等,為我國三稀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依據。
三是建成了涵蓋國內外3889個礦產地的空間數據庫和“三稀調查成果數據庫”,集成了長周期礦產品價格數據庫、采樣測試分析數據庫、文獻數據庫、進出口貿易數據庫、全國稀土礦區遙感數據庫,對今后我國三稀資源調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開展了西北、中南、西南三大片區三稀資源戰略調查和典型礦床研究,摸清了三稀資源分布狀況,總結了成礦規律,為下一步工作部署奠定了基礎。
四是在甲基卡礦區外圍實現了找礦突破。新發現的新三號脈(X03)經過評價和工程驗證,估算氧化鋰334資源量88.55萬噸,平均品位1.41%,達超大型規模;提交永定大坪花崗斑巖型鉭礦一處,估算(333+334)資源量1.36萬噸,達超大型規模。此外,提交礦(化)點23處、找礦靶區34處、提交離子吸附型重稀土礦產地1處,離子吸附型輕稀土礦產地3處,評價中型以上可再利用輕稀土尾砂礦1座;對多個有色金屬礦山中稀散元素的賦存狀態和利用現狀等進行了評價,為稀散元素的再利用奠定了基礎。
五是厘定了南嶺東段成礦母巖的鋯石年代,分析了稀土礦物的成因和稀土內生礦化特征。了解了華南風化殼和稀土產品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總結了風化殼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規律,研究了“全相”和“離子相”稀土的關系;明確了風化程度和稀土次生富集程度的關系;建立了花崗巖、火山巖及變質巖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成礦模型。
六是開展了典型礦區贛南鉆與小圓井、贛南鉆與淺鉆的對比研究,提出了稀土單元素圈礦方法,創新了稀土儲量動態評價的技術方法,圈定了白石、黃屋和上堡3個中型規模評價區。
七是建立了一套適用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區周邊開闊河流、礦區支流、溝渠等地表水及礦區周邊民用水井、礦山生產井等地下水的采樣方法和技術流程。建立了針對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區的水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區水環境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首次研究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機(SVM)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山環境效應定量評價模型;開展了礦山非法開采遙感調查及監測研究,建立了稀土礦山開采動態監測技術方法,并提出了今后監測的預警區域;利用遙感技術統計了荒漠化區域的面積,對稀土礦開采周邊河流污染程度進行評估。
八是組織開展了系列培訓,大大提升了國內三稀礦產調查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組織編寫了《三稀項目野外采樣的技術要求》等一系列工作指南,出版了《稀有稀土稀散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及《國外稀有稀土礦床》兩部專著;項目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發表論文30余篇;建立了全國性三稀資源調查研究團隊,其中王登紅研究員獲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杰出地質人才”稱號,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