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十三五”,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按照“東鋁、西鋼、南高、北裝、兩端煤化工、山北新能源”的產業布局,以建設六大工業基地為目標,著力培育新光源、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八條新興產業鏈,實施稀土+、工業強基等九大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打造鋼鐵、裝備制造、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等十大產業集群,構筑九個千百億級產業園區,把我市建成自治區工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和開放發展的先行區。
3月16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康世存回顧了“十二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解讀了“十三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回眸“十二五”
亮點紛呈 實現完美收官
“十二五”是我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五年,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五年。“十二五”期間,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56.7億元,工業總量在我國西部52個城市中居第4位;鋼鐵、裝備制造、鋁業、電力和稀土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實現增加值664.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0%左右,基本形成了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
五年來,我市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700億元,600個項目竣工投產;全市9個工業園區營業收入全部超百億元,稀土高新區和裝備制造園區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大關。
五年來,我市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7.5%,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2015年5月,我市被確定為國家首批低碳綠色轉型試點城市。
展望“十三五”
主動作為 著力轉型發展
“十三五”是我市工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我市“6521”發展戰略定位,按照“東鋁、西鋼、南高、北裝、兩端煤化工、山北新能源”的產業布局,以建設六大工業基地為目標,著力培育新光源、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八條新興產業鏈,實施稀土+、工業強基等九大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打造鋼鐵、裝備制造、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等十大產業集群,構筑九個千百億級產業園區,把我市建成自治區工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和開放發展的先行區,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提供有力支撐。
到“十三五”末期,我市工業經濟實力將穩步提升,全市工業增加值完成2400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產業創新能力突出,全市國家、自治區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達到1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家;工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25%,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35%,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25%以上,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改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至1.3噸標煤,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2%左右,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85%。
發力2016
精準發力 力爭良好開局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全市工業和信息化戰線將全面落實中央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用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努力構筑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落實我市工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引導企業使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企業生產、裝備、工藝等進行改造并給予全方位支持。圍繞鋼鐵、鋁業等傳統產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快產品和技術升級換代,延伸產業鏈條,2016年重點實施威豐冷扎10萬噸取向硅鋼、常鋁25萬噸鋁板帶箔等項目,力爭優質鋼、特種鋼比重達到85%以上,電解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75%,今年計劃再實施一批轉型升級項目,推動傳統產業向新型化方向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對傳統裝備制造設備的數字化改造,到2016年末,協同平臺實現正式運行,聯網數控機床設備達到400臺套,基本實現“互聯網+工業制造”的地區創新發展模式。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制定出臺鼓勵稀土深加工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稀土新材料以及稀土永磁、儲氫、拋光、催化等功能性材料,重點實施白云鄂博稀土資金綜合利用、鴻達興業5萬噸稀土助劑、韻升強磁6000噸釹鐵硼毛坯、天和磁材500噸釤鈷永磁材料等項目,打造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石墨烯、氟硅新材料及鈮鈧綜合利用,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鎂合金輪轂、電力及煤化工配套設備、鐵路通用設備、3D打印、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裝備制造業,到2016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0%,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完善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的自主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我市70多戶企業技術中心的作用,圍繞鋼鐵、鋁業、裝備制造、稀土等傳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開展技術攻關,重點開發20項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優化供給側結構。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合作,近年來,我市先后發展引進了北大工學院、浙大等一批創新機構,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3月16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康世存回顧了“十二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解讀了“十三五”時期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回眸“十二五”
亮點紛呈 實現完美收官
“十二五”是我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五年,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五年。“十二五”期間,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56.7億元,工業總量在我國西部52個城市中居第4位;鋼鐵、裝備制造、鋁業、電力和稀土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實現增加值664.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0%左右,基本形成了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
五年來,我市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700億元,600個項目竣工投產;全市9個工業園區營業收入全部超百億元,稀土高新區和裝備制造園區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大關。
五年來,我市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7.5%,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2015年5月,我市被確定為國家首批低碳綠色轉型試點城市。
展望“十三五”
主動作為 著力轉型發展
“十三五”是我市工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我市“6521”發展戰略定位,按照“東鋁、西鋼、南高、北裝、兩端煤化工、山北新能源”的產業布局,以建設六大工業基地為目標,著力培育新光源、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八條新興產業鏈,實施稀土+、工業強基等九大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打造鋼鐵、裝備制造、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等十大產業集群,構筑九個千百億級產業園區,把我市建成自治區工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和開放發展的先行區,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提供有力支撐。
到“十三五”末期,我市工業經濟實力將穩步提升,全市工業增加值完成2400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產業創新能力突出,全市國家、自治區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達到1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家;工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25%,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35%,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25%以上,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改善,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至1.3噸標煤,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2%左右,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85%。
發力2016
精準發力 力爭良好開局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全市工業和信息化戰線將全面落實中央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用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努力構筑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落實我市工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引導企業使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企業生產、裝備、工藝等進行改造并給予全方位支持。圍繞鋼鐵、鋁業等傳統產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加快產品和技術升級換代,延伸產業鏈條,2016年重點實施威豐冷扎10萬噸取向硅鋼、常鋁25萬噸鋁板帶箔等項目,力爭優質鋼、特種鋼比重達到85%以上,電解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75%,今年計劃再實施一批轉型升級項目,推動傳統產業向新型化方向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對傳統裝備制造設備的數字化改造,到2016年末,協同平臺實現正式運行,聯網數控機床設備達到400臺套,基本實現“互聯網+工業制造”的地區創新發展模式。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制定出臺鼓勵稀土深加工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稀土新材料以及稀土永磁、儲氫、拋光、催化等功能性材料,重點實施白云鄂博稀土資金綜合利用、鴻達興業5萬噸稀土助劑、韻升強磁6000噸釹鐵硼毛坯、天和磁材500噸釤鈷永磁材料等項目,打造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石墨烯、氟硅新材料及鈮鈧綜合利用,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鎂合金輪轂、電力及煤化工配套設備、鐵路通用設備、3D打印、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裝備制造業,到2016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0%,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完善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的自主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我市70多戶企業技術中心的作用,圍繞鋼鐵、鋁業、裝備制造、稀土等傳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開展技術攻關,重點開發20項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優化供給側結構。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合作,近年來,我市先后發展引進了北大工學院、浙大等一批創新機構,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