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回眸“十二五”高新特快創佳績
緣歷史之機遇,乘改革之春風。“十二五”期間,稀土高新區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高新特快”發展要求,不斷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五年來,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比2010年增長了9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比2010年增長了150%,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比2010年增長了120%,地區綜合實力邁上一個新臺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5%、比2010年增長了50%,農墾家園、萬泉佳苑、民馨家園小區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稀土新材料基地、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平臺發展壯大,一批重大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產業發展層次邁上一個新臺階;“十個全覆蓋”、產城融合示范區、整村拆遷改造建設全面推進,城鄉面貌邁上一個新臺階。
展望“十三五”立足稀土再爭先
稀土高新區于2014年12月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在全面掌握“十二五”期間經濟、產業、城建等指標底數和深入分析“十三五”面臨形勢的基礎上,目前確定了25項前期重大課題研究目錄和16項專項規劃目錄;策劃儲備“十三五”重大項目包74個,總投資200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47個,總投資1474億元,占重大項目總投資的73%。
經黨工委、管委會研究,初步確定“十三五”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提高發展創新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實現“三個翻兩番”、“兩個進位”、“一個建成”。即,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公共預算收入、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兩番。國家級高新區綜合實力排名實現進位,躋身前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進位,保持我市領先、進入全國高新區前列。建成全國一流創新型特色高新區。
——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6萬元,年均增長8%。三次產業結構達到1:64:35,其中三產占比較“十二五”末提升3個百分點。確保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國家級高新區前30名。
——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稀土鐠釹、鑭、鈰的就地轉化率分別由30%、20%、15%提高到60%、40%、30%,88萬噸電解鋁和10萬噸電解銅就地轉化率達到100%。到2020年,建成300億元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產品產業群、400億元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產業群、500億元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群。
——創新創業體系取得新成果。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家以上;孵化器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10個新技術聯盟和100個創新服務平臺,年新增專利1000項以上。
——城鄉服務功能得到新改善。到2020年,斷頭路全部打通,城市化率、電訊覆蓋率、互聯網覆蓋率、污水處理率、垃圾集中處理率、工業污染達標排放率、均達到100%,城市綠化率達到40%以上。
——社會公用事業達到新水平。到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8萬以上,十二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層醫療網點覆蓋率、文體場館設施普及率、社會養老服務覆蓋率、計生技術網絡服務覆蓋率均達到100%。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以水、大氣、土壤為主要標志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上級要求范圍,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
稀土高新區“十三五”時期“1567”戰略定位
一個新城
高新技術產業新城
五個基地
稀土新材料基地、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鋁銅深加工基地、高新裝備制造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
六個示范區
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示范區、高層次人才引進示范區、循環經濟示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沿黃文化旅游示范區。
七項重點任務
推動率先發展,建設實力高新區;加快創新發展,建設科技高新區;推進協調發展,建設宜居高新區;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高新區;深化開放發展,建設活力高新區;突出共享發展,建設幸福高新區;促進和諧發展,建設平安高新區。
三個翻兩番
一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兩番,確保800億元、力爭突破千億大關;二是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10年翻兩番,確保80億元、力爭突破百億大關;三是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兩番,確保80億元、力爭突破百億大關。
兩個進位
一是在145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前30位;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排到全市第1位。
一個建成
建成全國一流創新型特色高新區。
2016年稀土高新區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力爭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力爭1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力爭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7.5%力爭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力爭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