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9月11日訊 現在,國內幾乎所有稀土生產企業都把重點放在磁性、催化、拋光、儲氫幾大功能材料上,其他領域涉足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發展的畸形。因此,稀土企業應該有創新意識,依據資源和國情開展應用研究,進一步開拓稀土應用領域。
這幾年,稀土已經成為一個熱詞,成為戰略資源、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符號。在輿情和形勢的推動下,一個又一個稀土企業組建,一個又一個稀土項目上馬。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稀土行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存在一些認識問題,影響了稀土行業的健康發展。
包頭稀土研究院科研工作領軍人、我國著名稀土專家楊占峰8月27日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直截了當地提出:稀土需要再認識。那么,哪些方面需要再認識?楊占峰表示,在稀土的資源、機理作用、應用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再認識。
稀土是17個元素,而不是1個元素
目前,一些不了解稀土的人認為稀土是1個元素,實際上稀土一族,有17個元素。每個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能各具特色,應用功效不一樣,市場價值也不同。把一組元素當成一個元素,在分析和處理稀土問題時很容易以偏概全。稀土之所以被稱為神奇的元素,是因為它變幻莫測的4F電子躍遷性。楊占峰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被稱為“新材料時代”。由于稀土元素奇特的電子層,科學家總是能在它們中尋找到合成新材料的有用元素,稀土又有了“新材料寶庫”的稱謂,這也是它在高新技術中格外重要的原因之一。17個稀土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影響,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更何況與眾多的非稀土元素的排列組合。即便是對于全部單個元素的物理、化學特性了解認識已經很充分,但是當它們和其他元素結合時,所呈現出的特性功能和潛力又是一個無限廣闊的研究領域。因此,對稀土元素相互作用的特性和應用機理需要再認識。而搞清楚這些關聯是一個極為艱巨的工程。
楊占峰說,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稀土生產大國、稀土消費大國,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有必要把稀土的事情搞清楚。
稀土的資源狀況、開采應用等應當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人們認為稀土是稀缺的戰略資源。實際上稀土并不“稀”,其在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為200ppm,但是稀土配份不均勻,在17個元素中,存量有多有少。稀缺且價格很高的是其中幾個稀土元素,而鑭、鈰、釔等稀土元素不但存量大,且價格相對較低。很顯然,如果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像對其他稀缺元素一樣對鑭、鈰、釔的應用進行限制,那么稀土元素利用失衡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今年召開的包頭稀土產業論壇,把“稀土元素的均衡應用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和諧發展”作為論壇主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楊占峰還特別強調了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的再認識問題。我國稀土資源主要特點是“南重北輕”,目前公眾普遍認為白云鄂博礦是輕稀土礦。曾經長期在白云鄂博礦山工作的楊占峰介紹,其實白云鄂博稀土資源既有輕稀土也有重稀土,只不過重稀土豐度較低。由于過去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認識的偏差,重稀土這部分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稀土應用發展需要對稀土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中國的稀土科學研究晚于西方國家,需求奮力追趕。但是,在一些高精尖領域,國外專利密布,而我們少有突破性進展。這是當今國內稀土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的原因。
在中國稀土尚未形成規模影響時,可依靠外來的技術輸入獲得發展。但是在中國稀土產業日漸強大、蓬勃發展的時候,要支撐中國稀土未來發展,解決好平衡利用、開發與環境協調、資源價值提升等問題,必須依靠自己。今后,中國稀土行業的新技術一定是中國自主研發,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對稀土的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目前行業多種矛盾較難解決,都與對稀土的一些認識不夠全面、客觀、科學有關。例如最為突出的生產秩序混亂問題,他認為,現在的指令計劃、出口配額、集中生產等“堵”的辦法,較難從根本上消除稀土產能擴張的沖動。在資源條件相對豐富、資源分布異常分散的條件下,實現“全面封堵”異常困難。如何尋找“疏和導”結合的解決之道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楊占峰說,稀土再認識,實際上是現有對稀土研究、生產、應用的再深化。這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全面發力。
在國家層面上,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稀土科研工作的投入,特別是工信部連續3年設立了稀土專項資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稀土生產工藝研究項目很多,但是基礎性研究相對較少,不但課題少,專業力量也不夠,科研條件不足。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在稀土科研的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特別是專業團隊)、科研經費方面給予支持,進一步為稀土基礎研究搭建平臺。
楊占峰指出,從中國稀土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稀土產業的每一個進步都需要科技的驅動。對稀土的再認識依然離不開科技,其途徑就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楊占峰說,前期的科技儲備已充分利用,現在必須重新積累。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的起步和發端就是對稀土的重新認識。科研人員應沉下心來,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審視,梳理已經解決或者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利用新技術將寶貴的稀土元素轉變成為可以滿足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的物質產品。
一定的生產能力是稀土再認識的條件,多品種、多規格的產品可以為基礎研究提供所需條件。但是,目前原料生產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一致性和穩定性等問題。因此,稀土生產企業要在做精上下功夫。
說到稀土應用,楊占峰表示,企業應該有創新意識,敢于接受新鮮事物,以稀土應用的增效、增值為稀土再認識的成果———稀土新應用的出現提供市場。現在,國內多數稀土生產企業都把重點放在磁性、催化、拋光、儲氫幾大功能材料上,其他領域涉足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發展的畸形。楊占峰指出,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稀土的應用極為廣泛。我們要依據資源和國情開展應用研究,進一步開拓稀土應用領域。沒有國外經驗做參照,這項工作或許會比以往更加艱巨。
實際上,人類對于稀土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填平補齊的漫長過程。現階段,我們對稀土的認識還在路上。楊占峰表示,從表面上看,重新認識稀土是一個非常淺顯的觀點,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個觀點關聯著行業發展方向的確定、行業發展問題的解決這兩大命題,而這兩大命題的破解是中國稀土行業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全部稀土元素了解更清楚了、認識更明白了,中國稀土就會有更多新應用的科學發現,就會有更多的新工藝技術突破,加速原料大于應用、產品同質競爭等不良業態的改變。
這幾年,稀土已經成為一個熱詞,成為戰略資源、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符號。在輿情和形勢的推動下,一個又一個稀土企業組建,一個又一個稀土項目上馬。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稀土行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存在一些認識問題,影響了稀土行業的健康發展。
包頭稀土研究院科研工作領軍人、我國著名稀土專家楊占峰8月27日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直截了當地提出:稀土需要再認識。那么,哪些方面需要再認識?楊占峰表示,在稀土的資源、機理作用、應用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再認識。
稀土是17個元素,而不是1個元素
目前,一些不了解稀土的人認為稀土是1個元素,實際上稀土一族,有17個元素。每個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能各具特色,應用功效不一樣,市場價值也不同。把一組元素當成一個元素,在分析和處理稀土問題時很容易以偏概全。稀土之所以被稱為神奇的元素,是因為它變幻莫測的4F電子躍遷性。楊占峰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被稱為“新材料時代”。由于稀土元素奇特的電子層,科學家總是能在它們中尋找到合成新材料的有用元素,稀土又有了“新材料寶庫”的稱謂,這也是它在高新技術中格外重要的原因之一。17個稀土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影響,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更何況與眾多的非稀土元素的排列組合。即便是對于全部單個元素的物理、化學特性了解認識已經很充分,但是當它們和其他元素結合時,所呈現出的特性功能和潛力又是一個無限廣闊的研究領域。因此,對稀土元素相互作用的特性和應用機理需要再認識。而搞清楚這些關聯是一個極為艱巨的工程。
楊占峰說,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稀土生產大國、稀土消費大國,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有必要把稀土的事情搞清楚。
稀土的資源狀況、開采應用等應當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人們認為稀土是稀缺的戰略資源。實際上稀土并不“稀”,其在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為200ppm,但是稀土配份不均勻,在17個元素中,存量有多有少。稀缺且價格很高的是其中幾個稀土元素,而鑭、鈰、釔等稀土元素不但存量大,且價格相對較低。很顯然,如果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像對其他稀缺元素一樣對鑭、鈰、釔的應用進行限制,那么稀土元素利用失衡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今年召開的包頭稀土產業論壇,把“稀土元素的均衡應用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和諧發展”作為論壇主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楊占峰還特別強調了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的再認識問題。我國稀土資源主要特點是“南重北輕”,目前公眾普遍認為白云鄂博礦是輕稀土礦。曾經長期在白云鄂博礦山工作的楊占峰介紹,其實白云鄂博稀土資源既有輕稀土也有重稀土,只不過重稀土豐度較低。由于過去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認識的偏差,重稀土這部分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稀土應用發展需要對稀土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中國的稀土科學研究晚于西方國家,需求奮力追趕。但是,在一些高精尖領域,國外專利密布,而我們少有突破性進展。這是當今國內稀土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依賴國外技術的原因。
在中國稀土尚未形成規模影響時,可依靠外來的技術輸入獲得發展。但是在中國稀土產業日漸強大、蓬勃發展的時候,要支撐中國稀土未來發展,解決好平衡利用、開發與環境協調、資源價值提升等問題,必須依靠自己。今后,中國稀土行業的新技術一定是中國自主研發,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對稀土的再認識。
楊占峰認為,目前行業多種矛盾較難解決,都與對稀土的一些認識不夠全面、客觀、科學有關。例如最為突出的生產秩序混亂問題,他認為,現在的指令計劃、出口配額、集中生產等“堵”的辦法,較難從根本上消除稀土產能擴張的沖動。在資源條件相對豐富、資源分布異常分散的條件下,實現“全面封堵”異常困難。如何尋找“疏和導”結合的解決之道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楊占峰說,稀土再認識,實際上是現有對稀土研究、生產、應用的再深化。這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全面發力。
在國家層面上,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稀土科研工作的投入,特別是工信部連續3年設立了稀土專項資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稀土生產工藝研究項目很多,但是基礎性研究相對較少,不但課題少,專業力量也不夠,科研條件不足。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在稀土科研的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特別是專業團隊)、科研經費方面給予支持,進一步為稀土基礎研究搭建平臺。
楊占峰指出,從中國稀土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稀土產業的每一個進步都需要科技的驅動。對稀土的再認識依然離不開科技,其途徑就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楊占峰說,前期的科技儲備已充分利用,現在必須重新積累。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的起步和發端就是對稀土的重新認識。科研人員應沉下心來,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審視,梳理已經解決或者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利用新技術將寶貴的稀土元素轉變成為可以滿足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的物質產品。
一定的生產能力是稀土再認識的條件,多品種、多規格的產品可以為基礎研究提供所需條件。但是,目前原料生產企業普遍存在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一致性和穩定性等問題。因此,稀土生產企業要在做精上下功夫。
說到稀土應用,楊占峰表示,企業應該有創新意識,敢于接受新鮮事物,以稀土應用的增效、增值為稀土再認識的成果———稀土新應用的出現提供市場。現在,國內多數稀土生產企業都把重點放在磁性、催化、拋光、儲氫幾大功能材料上,其他領域涉足甚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發展的畸形。楊占峰指出,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稀土的應用極為廣泛。我們要依據資源和國情開展應用研究,進一步開拓稀土應用領域。沒有國外經驗做參照,這項工作或許會比以往更加艱巨。
實際上,人類對于稀土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填平補齊的漫長過程。現階段,我們對稀土的認識還在路上。楊占峰表示,從表面上看,重新認識稀土是一個非常淺顯的觀點,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個觀點關聯著行業發展方向的確定、行業發展問題的解決這兩大命題,而這兩大命題的破解是中國稀土行業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全部稀土元素了解更清楚了、認識更明白了,中國稀土就會有更多新應用的科學發現,就會有更多的新工藝技術突破,加速原料大于應用、產品同質競爭等不良業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