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4月24日訊 一直以來,說起興業縣,必定繞不開建材這張“名片”。在這座“水泥之鄉”的發展歷史中,輝煌與陣痛相伴相隨。如今,興業建材產業在不斷爬“坡”過“坎”中悄然轉型升級,除水泥外,年產百萬噸的碳酸鈣(石灰石)產業正在蓬勃興起。
轉型,從一個節點開始
回顧興業建材行業的發展史,海螺水泥的落戶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海螺水泥落戶興業之前,水泥行業是民營企業的天下。在上世紀90年代,興業縣擁有大小水泥廠近30家。蔡安村地處葵陽建材產業園內,這里曾有3家水泥廠,陳輝乾原是其中一家廠的職工。他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產量20萬噸以下的水泥廠都要關停,蔡安村三家廠無一幸免,而全縣30多家水泥廠也關停了大半。
2005年,興業海螺水泥第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加劇了行業的市場整合。“海螺投產后,依靠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生產每噸水泥成本要比我們低50元左右,優勢相當大。而為了降低成本,一些水泥廠只好到海螺購買熟料進行加工,利潤不高。”陳輝乾說。
記者了解到,在市場和國家的雙重調控之下,興業水泥產業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速度。單單海螺水泥一家的產值就超過以前30多家水泥廠,這是市場調控配合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握,使興業建材產業加速轉型。
如今,興業海螺公司成為該縣的龍頭企業,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和兩套年產160萬噸、20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投產,年產銷規模達500萬噸,產值13億元,上交稅金1.5億元,直接安排就業600余人,同時還帶動了電力、運輸、餐旅等服務業發展。
在海螺水泥的帶動之下,興業縣乘勢高標準打造葵陽建材產業園。目前有入園企業20家,建成投產12家,包括廣西目前惟一能生產最大型號規格PCCP管的企業、大型氧化鈣生產企業。興業建材產業結束當年水泥企業“散亂”局面,完成了初步的轉型升級。
升級,新產業悄然崛起
在海螺完成“一統江湖”之后,民營企業得以脫離水泥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領域。同時,嗅覺靈敏的民間資本很快尋找到下一個目標——碳酸鈣,就是通常所說的石灰石。
興業縣石灰石資源豐富,露地表的石灰石儲量近100億噸。石灰石可以生產水泥,也能生產石灰。高活性石灰還廣泛用于冶金、化工、醫藥等行業。
在葵陽建材產業園,恒豐建材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活性氧化鈣(石灰)項目正在建設。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項目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公司負責人陳波說:“現在就等著安裝設備,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正式投產。”
據了解,恒豐項目是目前興業縣在建最大的活性氧化鈣項目,總投資超過5億元,主要生產活性氧化鈣、輕質碳酸鈣。陳波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氧化鈣的市場價格一直很穩定,如今每噸價格比水泥還要高,而且市場前景廣闊,求大于供。比如一個大型鋼鐵廠每年氧化鈣的需求量就超過100萬噸。
目前,廣西已將碳酸鈣產業納入千億元產業發展計劃,力爭到2015年培育4至5家全國碳酸鈣產業的龍頭企業,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碳酸鈣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30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全區碳酸鈣產業呈現規模化發展,形成一批百億元企業、百億元產業園區,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
“對于建材產業基礎雄厚的興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逢的機遇。”興業縣委書記賴榜轟告訴記者,該縣目前除了在建的恒豐公司年產100萬噸活性氧化鈣項目,遠大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氧化鈣項目也正在加快推進中。全部項目投產后,興業縣氧化鈣年產量將達175萬噸,產值預計達12億元。
發展,逆風中飛翔
三泰鈣業有限公司是興業縣首家竣工投產的氧化鈣項目,總投資1.2億元,第一期年產15萬噸生產線于去年6月竣工投產。
說到恒豐,三泰鈣業的負責人黎祖寧說:“恒豐的生產線使用的是回轉窯,這種生產工藝與海螺水泥類似,標準很高。現在我們公司用的是豎窯,二期項目才計劃建設回轉窯。”
三泰鈣業地處蔡安村,在荒廢的原古龍水泥廠廠房基礎上改建而來。黎祖寧告訴記者,在項目上馬之初,他們跑遍全國,多方調研之后,才決定引進目前國內大多數石灰生產企業在使用的豎窯,同時,還投入400萬元采購兩套效率達99%的脫硫除塵系統,以此解決廢氣和粉塵問題。
但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相對于豎窯,回轉窯產品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更勝一籌,而且,回轉窯利用預熱和冷卻技術后,能有效利用熱能,將燃料消耗降到合理水平,生產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企業也一樣。”黎祖寧對記者說,“一步步走好吧,前進靠的不是‘設備競賽’,而是逆風飛翔。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籌劃項目二期建設,繼而投產利潤更高的碳酸鈣產品。”
除了投資者的不斷成長,就產業的轉型升級來說,更離不開政府的“推手”。對于新崛起的碳酸鈣產業,興業縣不允許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按照我縣石灰石的儲量,可以多引進幾家企業,但我們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政策,嚴格控制碳酸鈣產能過剩。”興業縣長孔建忠說。
轉型,從一個節點開始
回顧興業建材行業的發展史,海螺水泥的落戶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海螺水泥落戶興業之前,水泥行業是民營企業的天下。在上世紀90年代,興業縣擁有大小水泥廠近30家。蔡安村地處葵陽建材產業園內,這里曾有3家水泥廠,陳輝乾原是其中一家廠的職工。他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產量20萬噸以下的水泥廠都要關停,蔡安村三家廠無一幸免,而全縣30多家水泥廠也關停了大半。
2005年,興業海螺水泥第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加劇了行業的市場整合。“海螺投產后,依靠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生產每噸水泥成本要比我們低50元左右,優勢相當大。而為了降低成本,一些水泥廠只好到海螺購買熟料進行加工,利潤不高。”陳輝乾說。
記者了解到,在市場和國家的雙重調控之下,興業水泥產業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速度。單單海螺水泥一家的產值就超過以前30多家水泥廠,這是市場調控配合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握,使興業建材產業加速轉型。
如今,興業海螺公司成為該縣的龍頭企業,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和兩套年產160萬噸、20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投產,年產銷規模達500萬噸,產值13億元,上交稅金1.5億元,直接安排就業600余人,同時還帶動了電力、運輸、餐旅等服務業發展。
在海螺水泥的帶動之下,興業縣乘勢高標準打造葵陽建材產業園。目前有入園企業20家,建成投產12家,包括廣西目前惟一能生產最大型號規格PCCP管的企業、大型氧化鈣生產企業。興業建材產業結束當年水泥企業“散亂”局面,完成了初步的轉型升級。
升級,新產業悄然崛起
在海螺完成“一統江湖”之后,民營企業得以脫離水泥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領域。同時,嗅覺靈敏的民間資本很快尋找到下一個目標——碳酸鈣,就是通常所說的石灰石。
興業縣石灰石資源豐富,露地表的石灰石儲量近100億噸。石灰石可以生產水泥,也能生產石灰。高活性石灰還廣泛用于冶金、化工、醫藥等行業。
在葵陽建材產業園,恒豐建材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活性氧化鈣(石灰)項目正在建設。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項目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公司負責人陳波說:“現在就等著安裝設備,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正式投產。”
據了解,恒豐項目是目前興業縣在建最大的活性氧化鈣項目,總投資超過5億元,主要生產活性氧化鈣、輕質碳酸鈣。陳波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氧化鈣的市場價格一直很穩定,如今每噸價格比水泥還要高,而且市場前景廣闊,求大于供。比如一個大型鋼鐵廠每年氧化鈣的需求量就超過100萬噸。
目前,廣西已將碳酸鈣產業納入千億元產業發展計劃,力爭到2015年培育4至5家全國碳酸鈣產業的龍頭企業,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碳酸鈣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30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全區碳酸鈣產業呈現規模化發展,形成一批百億元企業、百億元產業園區,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
“對于建材產業基礎雄厚的興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逢的機遇。”興業縣委書記賴榜轟告訴記者,該縣目前除了在建的恒豐公司年產100萬噸活性氧化鈣項目,遠大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氧化鈣項目也正在加快推進中。全部項目投產后,興業縣氧化鈣年產量將達175萬噸,產值預計達12億元。
發展,逆風中飛翔
三泰鈣業有限公司是興業縣首家竣工投產的氧化鈣項目,總投資1.2億元,第一期年產15萬噸生產線于去年6月竣工投產。
說到恒豐,三泰鈣業的負責人黎祖寧說:“恒豐的生產線使用的是回轉窯,這種生產工藝與海螺水泥類似,標準很高。現在我們公司用的是豎窯,二期項目才計劃建設回轉窯。”
三泰鈣業地處蔡安村,在荒廢的原古龍水泥廠廠房基礎上改建而來。黎祖寧告訴記者,在項目上馬之初,他們跑遍全國,多方調研之后,才決定引進目前國內大多數石灰生產企業在使用的豎窯,同時,還投入400萬元采購兩套效率達99%的脫硫除塵系統,以此解決廢氣和粉塵問題。
但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相對于豎窯,回轉窯產品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更勝一籌,而且,回轉窯利用預熱和冷卻技術后,能有效利用熱能,將燃料消耗降到合理水平,生產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企業也一樣。”黎祖寧對記者說,“一步步走好吧,前進靠的不是‘設備競賽’,而是逆風飛翔。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籌劃項目二期建設,繼而投產利潤更高的碳酸鈣產品。”
除了投資者的不斷成長,就產業的轉型升級來說,更離不開政府的“推手”。對于新崛起的碳酸鈣產業,興業縣不允許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按照我縣石灰石的儲量,可以多引進幾家企業,但我們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政策,嚴格控制碳酸鈣產能過剩。”興業縣長孔建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