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剛剛得到這個消息,盧柯所長當選院士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辦公室的范女士很平靜地說。今天下午,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37歲的盧柯研究員成為中科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一個這么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就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在一般人看來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而在盧柯工作的金屬所,很多人卻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金屬所的科研人員自有他們的道理。
范女士告訴記者,早在1999年和2001年,盧柯就連續兩次被推薦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而且每次都通過了幾輪評審而最后沒能當選。過于年輕可能就是當時沒當選的原因之一。“如果那時當選,中國就會有更年輕的院士了。”范女士這樣說。
盧柯的歷史就像一個傳奇。常人關于年齡與成就之間關系的聯想,在他身上都失效了。今天公布的2003中科院新當選院士材料上,關于盧柯成就的介紹,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展了一種制備無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屬納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這個重要成就,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而這一思路盧柯1990年讀博士時就提出了,那時,他剛剛25歲。
從盧柯的履歷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位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誕生的。值得驕傲的是,盧柯完全是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
盧柯出生于甘肅華池,20歲時,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25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聘他為研究員,他才28歲;剛剛30歲,盧柯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從讀研究生開始,十幾年來盧柯一直專注于研究金屬材料。他曾經說:“我非常有幸,從事了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研究領域。”這個熱門領域就是納米材料。自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納米”概念,一納米等于一米的十億分之一。20多年來,納米材料科學一直是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主攻目標進行研究。人們都相信,21世紀將是納米科技的時代。
盧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被本領域一些知名專家稱為“非晶態金屬晶化方面近10年來的好文章”。而由他發展的制造納米材料的新方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的納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斷裂等問題,成為當今國際上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制備方法之一。
雖然十分年輕,盧柯頻繁地被邀請在象征很高科學榮譽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就在今年10月,第十三屆國際材料強度大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盧柯博士作了大會特邀報告。
盧柯對納米金屬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2001年,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的神奇特性。納米銅晶粒尺寸只有30納米。在進一步冷軋實驗中觀察到一種奇異現象:發絲狀的納米銅的長度竟能從1厘米左右延伸到近1米,而其厚度卻能從1毫米逐漸減少到20微米……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兩年前,盧柯出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他一方面繼續帶科研隊伍,另一方面抓全所的科研管理,組建了以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所領導集體。“所里的科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基本上以青年為主。”金屬所辦公室范女士說,“我們所的科研力量已經完成了代際轉移,上世紀70年代和以前參加工作的很少了,大多是80年代以后成長起來的研究生、博士生。”
盧柯有一次回母校做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給一些建議。盧柯對他的師弟師妹們說:“10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在我還在讀書。我建議大家利用現在大學良好的環境,抓緊時間讀書。”(記者 張東操)
當然,金屬所的科研人員自有他們的道理。
范女士告訴記者,早在1999年和2001年,盧柯就連續兩次被推薦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而且每次都通過了幾輪評審而最后沒能當選。過于年輕可能就是當時沒當選的原因之一。“如果那時當選,中國就會有更年輕的院士了。”范女士這樣說。
盧柯的歷史就像一個傳奇。常人關于年齡與成就之間關系的聯想,在他身上都失效了。今天公布的2003中科院新當選院士材料上,關于盧柯成就的介紹,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展了一種制備無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屬納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這個重要成就,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而這一思路盧柯1990年讀博士時就提出了,那時,他剛剛25歲。
從盧柯的履歷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位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誕生的。值得驕傲的是,盧柯完全是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
盧柯出生于甘肅華池,20歲時,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25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聘他為研究員,他才28歲;剛剛30歲,盧柯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從讀研究生開始,十幾年來盧柯一直專注于研究金屬材料。他曾經說:“我非常有幸,從事了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研究領域。”這個熱門領域就是納米材料。自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納米”概念,一納米等于一米的十億分之一。20多年來,納米材料科學一直是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主攻目標進行研究。人們都相信,21世紀將是納米科技的時代。
盧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被本領域一些知名專家稱為“非晶態金屬晶化方面近10年來的好文章”。而由他發展的制造納米材料的新方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的納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斷裂等問題,成為當今國際上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制備方法之一。
雖然十分年輕,盧柯頻繁地被邀請在象征很高科學榮譽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就在今年10月,第十三屆國際材料強度大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盧柯博士作了大會特邀報告。
盧柯對納米金屬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2001年,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的神奇特性。納米銅晶粒尺寸只有30納米。在進一步冷軋實驗中觀察到一種奇異現象:發絲狀的納米銅的長度竟能從1厘米左右延伸到近1米,而其厚度卻能從1毫米逐漸減少到20微米……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兩年前,盧柯出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他一方面繼續帶科研隊伍,另一方面抓全所的科研管理,組建了以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所領導集體。“所里的科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基本上以青年為主。”金屬所辦公室范女士說,“我們所的科研力量已經完成了代際轉移,上世紀70年代和以前參加工作的很少了,大多是80年代以后成長起來的研究生、博士生。”
盧柯有一次回母校做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給一些建議。盧柯對他的師弟師妹們說:“10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在我還在讀書。我建議大家利用現在大學良好的環境,抓緊時間讀書。”(記者 張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