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重大項目的驗收會。
項目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教授代表項目組作的科技成果匯報。國務院參事馮之浚,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錢易、徐濱士、張懿、石壁、中國科學院院士段雪以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王揚祖等14位專家聽取了項目驗收報告,審閱了相關資料?萍疾可鐣l展科技司孫成永參贊出席會議,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項目驗收會。
項目針對我國當前突出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重點突破了20多項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工藝集成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關鍵技術以及循環經濟集成技術與重大裝備,開展了6個典型的城市和園區的綜合示范,研究制定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準、政策等支撐保障體系,形成重點行業和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模式,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開發了鉻鹽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新工藝,實現資源轉化率接近100%;開發了氧化鋁和氧化鈦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工藝,實現資源總體利用率提高10%;突破稀土清潔生產關鍵技術,使稀土鈰和伴生資源氟、釷回收率大于90%;開發了硫化鋅清潔冶煉新工藝,固體排放物減量50%;開發的碳酸二甲酯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工業示范裝置,單程收率大于70%;突破皮革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構建綠色產業鏈,實現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0%~25%;開發了苧麻清潔生產工藝集成技術,苧麻廢物綜合利用率大于85%;開發了再生纖維素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工藝,能耗降低40%以上;開發了廢輪胎1萬噸/年熱解反應爐,實現廢輪胎資源接近100%利用;開發紙鋁塑廢棄包裝材料回收再生新工藝,材料回收率超過90%。通過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藝和典型廢物資源化關鍵技術的突破,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技術升級。通過構建農藥、精細化工、酒精化工以及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為代表的園區工業共生耦合網絡,開發了不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構建技術系統和模式,提升了企業群和園區的節能減排能力。通過構建蘇州、青島2個城市層面循環經濟共性技術體系與應用示范,對單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優于“十一五”國家目標水平做出了貢獻,提高了城市的物質代謝效率。通過研發典型產品的生態設計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完成了多種建材、化工產品的生態評價,研制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政策,為我國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和法規提供了重要支撐。
項目組經過5年的努力進行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系統研究和聯合攻關,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或重大裝備,完成重大示范工程12項,建成中試線160項,申請國內專利331項,其中122項獲授權;申請國外專利6項,其中3 項獲授權; 完成新產品、新裝置、計算機軟件等 86 項;起草國家標準35項,行業標準31項;發表科技論文788篇,出版科技著作24部;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和行業協會二等獎以上12項。
項目組認為,項目組圓滿完成了預期任務,研究成果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涵蓋多層面循環經濟集成技術體系,并進行了綜合系統創新示范,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為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對解決國家重要領域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項目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教授代表項目組作的科技成果匯報。國務院參事馮之浚,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錢易、徐濱士、張懿、石壁、中國科學院院士段雪以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王揚祖等14位專家聽取了項目驗收報告,審閱了相關資料?萍疾可鐣l展科技司孫成永參贊出席會議,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項目驗收會。
項目針對我國當前突出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重點突破了20多項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工藝集成技術、固體廢物資源化關鍵技術以及循環經濟集成技術與重大裝備,開展了6個典型的城市和園區的綜合示范,研究制定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準、政策等支撐保障體系,形成重點行業和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模式,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開發了鉻鹽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新工藝,實現資源轉化率接近100%;開發了氧化鋁和氧化鈦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工藝,實現資源總體利用率提高10%;突破稀土清潔生產關鍵技術,使稀土鈰和伴生資源氟、釷回收率大于90%;開發了硫化鋅清潔冶煉新工藝,固體排放物減量50%;開發的碳酸二甲酯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工業示范裝置,單程收率大于70%;突破皮革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構建綠色產業鏈,實現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0%~25%;開發了苧麻清潔生產工藝集成技術,苧麻廢物綜合利用率大于85%;開發了再生纖維素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工藝,能耗降低40%以上;開發了廢輪胎1萬噸/年熱解反應爐,實現廢輪胎資源接近100%利用;開發紙鋁塑廢棄包裝材料回收再生新工藝,材料回收率超過90%。通過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藝和典型廢物資源化關鍵技術的突破,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技術升級。通過構建農藥、精細化工、酒精化工以及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為代表的園區工業共生耦合網絡,開發了不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構建技術系統和模式,提升了企業群和園區的節能減排能力。通過構建蘇州、青島2個城市層面循環經濟共性技術體系與應用示范,對單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優于“十一五”國家目標水平做出了貢獻,提高了城市的物質代謝效率。通過研發典型產品的生態設計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完成了多種建材、化工產品的生態評價,研制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政策,為我國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和法規提供了重要支撐。
項目組經過5年的努力進行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系統研究和聯合攻關,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或重大裝備,完成重大示范工程12項,建成中試線160項,申請國內專利331項,其中122項獲授權;申請國外專利6項,其中3 項獲授權; 完成新產品、新裝置、計算機軟件等 86 項;起草國家標準35項,行業標準31項;發表科技論文788篇,出版科技著作24部;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和行業協會二等獎以上12項。
項目組認為,項目組圓滿完成了預期任務,研究成果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涵蓋多層面循環經濟集成技術體系,并進行了綜合系統創新示范,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為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對解決國家重要領域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