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藤縣順舟造船有限公司廠房里一派熱鬧景象:上百名不同工種的工人正為四艘已現雛形的2000噸級輪船做最后的施工;一旁的船臺上同樣焊花四濺,工人們在為一艘4500噸貨船焊接底板,建成后,它將成為廣西最大噸位的內河船舶!拔鹘洕鷰У慕ㄔO,為我們公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公司董事長莫勝新說,企業投產后實現滿負荷運轉,目前已向客戶交付2艘船舶,即將交付的有3艘,在建和已簽訂生產合同的還有8艘。
采訪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梧州工業經濟碩果累累——雁行陣勢發展格局日益完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產業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電子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二產比重提高到68%,工業化率提高到5.1,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種種事實與數據表明,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梧州,正在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上大步前行。
沿江集聚,產業布局日益優化
進入“十二五”以來,藤縣通過實施“沿江突破”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赤水—塘步—潭東工業長廊”規劃與建設,使藤縣“西江經濟走廊”現雛形。去年,藤縣工業增加值完成69.6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2.6億元,同比增長20.2億元。
藤縣取得的這一切,緣于梧州市委、市政府敏銳把握發展時機,充分發掘西江黃金水道優勢,優化工業布局,按照雁行陣勢,以園區為載體引導產業集聚,為西江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西江黃金水道和西江經濟帶的建設,壯大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把西江段沿岸建設成為現代工業的聚集區、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將藤縣打造成西江經濟帶新興工業化城市。”縣委書記莫奕堅說。
自2008年自治區提出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戰略以來,借助于綜合交通網絡的逐步成型和東部產業轉移的強勁勢頭,梧州適時調整產業發展規劃,優化工業產業布局,加緊對沿江工業帶和沿港工業的布局規劃,把全市40%的人口、60%的產業集聚到西江兩岸,實現沿西江“主要經濟帶”率先發展。
如今,在綿延140多公里的西江梧州段,滔滔西江猶如一條串鏈,將密集分布于兩岸的一大批工業項目串聯起來,形成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
藤縣,陶瓷、鈦白粉、造船、林產林化等特色產業集群矗立于潯江之濱;規劃用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梧州港赤水臨港工業區里,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蒼梧,沿江布局有色金屬和鋼鐵冶金產業聚集區,正在加快道路、港口、碼頭建設,夯實沿江工業發展基礎,努力形成沿江產業集群。
長洲,以扶持壯大梧州市不銹鋼制品產業園區和長洲區工業集中區為發展重點,初步形成以不銹鋼、電子、光學儀器生產為主的工業體系。
從上游的藤縣到下游的萬秀區,得益于現代綜合交通格局的日臻完善,一條以西江為軸線、聯動梧州全境的西江沿江工業帶在該市初現規模,在西江岸線上集聚了諸如再生資源加工、陶瓷產業、不銹鋼、林產林化等一批具有梧州特色的特色產業群。
轉型升級,工業企業生機勃發
藤縣堪稱“中國鈦白之都”,鈦礦儲量達400多萬噸,年開發量約占全國的5%。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10年,藤縣通過政策與資金扶持,幫助重點鈦白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鈦白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節約生產成本2000多萬元。
去年9月,藤縣鈦白粉產業園正式開園,由此邁開了鈦白粉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一大步。一系列強力舉措很快收到實效!2011年全縣鈦白粉產值超13億元,同比增長32.6%;上繳財稅1.2億多元,比2010年增加一倍。”莫奕堅說。
藤縣鈦白粉產業只是該市依托西江經濟帶建設,促進產業升級換代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梧州立足自身優勢和產業發展特點,盤活存量,做大增量,以“一產業一政策”的方式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同時,把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用地等要素向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集中,促進了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和升級換代。
在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過程中,梧州通過“退城入園”將散落各處的傳統企業搬遷到配套設施齊全的各工業園區里,同時,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和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技術創新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根本出路。“十一五”以來,梧州每年的技改投入均是高速度增長。梧州傳統產業煥發勃勃生機,一批重點龍頭企業更是通過技改在去年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
梧州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的氣魄也讓人驚嘆。
2月21日,在梧州工業園區內的廣西睿奕新能源有限公司組裝車間,記者不由眼前一亮:寬大的車間一塵不染,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能在主控室的顯示屏上看得一清二楚,先進的現代化生產現場管理方法讓人贊嘆不已。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電子信息項目的發展速度。“作為一家從事電池生產的高新科技企業,我們得到梧州市的鼎力支持,企業當年簽約、當年投產。”公司總經理鐘偉說。
瞄準珠三角等地電子信息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態勢,該市及時制定政策、完善規劃、加緊招商,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全市電子信息企業共有41家,產品主要有電子電線電纜、基礎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產品、電池、電子儀器等五大類。
“十二五”期間,梧州將培育發展以中醫藥養生為主的生命健康產業、以稀土深加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生物質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等,鼓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使之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采訪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梧州工業經濟碩果累累——雁行陣勢發展格局日益完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產業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電子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二產比重提高到68%,工業化率提高到5.1,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種種事實與數據表明,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梧州,正在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上大步前行。
沿江集聚,產業布局日益優化
進入“十二五”以來,藤縣通過實施“沿江突破”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赤水—塘步—潭東工業長廊”規劃與建設,使藤縣“西江經濟走廊”現雛形。去年,藤縣工業增加值完成69.6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2.6億元,同比增長20.2億元。
藤縣取得的這一切,緣于梧州市委、市政府敏銳把握發展時機,充分發掘西江黃金水道優勢,優化工業布局,按照雁行陣勢,以園區為載體引導產業集聚,為西江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西江黃金水道和西江經濟帶的建設,壯大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把西江段沿岸建設成為現代工業的聚集區、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將藤縣打造成西江經濟帶新興工業化城市。”縣委書記莫奕堅說。
自2008年自治區提出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戰略以來,借助于綜合交通網絡的逐步成型和東部產業轉移的強勁勢頭,梧州適時調整產業發展規劃,優化工業產業布局,加緊對沿江工業帶和沿港工業的布局規劃,把全市40%的人口、60%的產業集聚到西江兩岸,實現沿西江“主要經濟帶”率先發展。
如今,在綿延140多公里的西江梧州段,滔滔西江猶如一條串鏈,將密集分布于兩岸的一大批工業項目串聯起來,形成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
藤縣,陶瓷、鈦白粉、造船、林產林化等特色產業集群矗立于潯江之濱;規劃用地面積30平方公里的梧州港赤水臨港工業區里,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蒼梧,沿江布局有色金屬和鋼鐵冶金產業聚集區,正在加快道路、港口、碼頭建設,夯實沿江工業發展基礎,努力形成沿江產業集群。
長洲,以扶持壯大梧州市不銹鋼制品產業園區和長洲區工業集中區為發展重點,初步形成以不銹鋼、電子、光學儀器生產為主的工業體系。
從上游的藤縣到下游的萬秀區,得益于現代綜合交通格局的日臻完善,一條以西江為軸線、聯動梧州全境的西江沿江工業帶在該市初現規模,在西江岸線上集聚了諸如再生資源加工、陶瓷產業、不銹鋼、林產林化等一批具有梧州特色的特色產業群。
轉型升級,工業企業生機勃發
藤縣堪稱“中國鈦白之都”,鈦礦儲量達400多萬噸,年開發量約占全國的5%。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10年,藤縣通過政策與資金扶持,幫助重點鈦白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鈦白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節約生產成本2000多萬元。
去年9月,藤縣鈦白粉產業園正式開園,由此邁開了鈦白粉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一大步。一系列強力舉措很快收到實效!2011年全縣鈦白粉產值超13億元,同比增長32.6%;上繳財稅1.2億多元,比2010年增加一倍。”莫奕堅說。
藤縣鈦白粉產業只是該市依托西江經濟帶建設,促進產業升級換代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梧州立足自身優勢和產業發展特點,盤活存量,做大增量,以“一產業一政策”的方式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同時,把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用地等要素向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集中,促進了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和升級換代。
在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過程中,梧州通過“退城入園”將散落各處的傳統企業搬遷到配套設施齊全的各工業園區里,同時,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和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技術創新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根本出路。“十一五”以來,梧州每年的技改投入均是高速度增長。梧州傳統產業煥發勃勃生機,一批重點龍頭企業更是通過技改在去年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
梧州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的氣魄也讓人驚嘆。
2月21日,在梧州工業園區內的廣西睿奕新能源有限公司組裝車間,記者不由眼前一亮:寬大的車間一塵不染,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能在主控室的顯示屏上看得一清二楚,先進的現代化生產現場管理方法讓人贊嘆不已。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電子信息項目的發展速度。“作為一家從事電池生產的高新科技企業,我們得到梧州市的鼎力支持,企業當年簽約、當年投產。”公司總經理鐘偉說。
瞄準珠三角等地電子信息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態勢,該市及時制定政策、完善規劃、加緊招商,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全市電子信息企業共有41家,產品主要有電子電線電纜、基礎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產品、電池、電子儀器等五大類。
“十二五”期間,梧州將培育發展以中醫藥養生為主的生命健康產業、以稀土深加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生物質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等,鼓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使之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