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3 安徽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 學士
1993–1996 中國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 碩士
1996–2004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助教、講師
2001–2004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專業 博士
2004 至今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博導
2015 至今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副系主任
2004年當選教育部首屆“新世紀優秀人才”,2005年和2006年分別被評為上海市“曙光學者”和 “青年科技啟明星”,2011年獲得啟明星跟蹤計劃支持,201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主持“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青年基金項目等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等國際學術期刊上共已發表SCI 論文50多篇,被他引1500余次。
主要研究方向:光致形變液晶高分子,高分子自組裝材料,光響應智能界面材料
主要研究內容:
光致形變高分子材料由于不需要與化學物質直接接觸或發生物質交換,只要外部供給非接觸性的能量就能實現對其形狀的控制,因此成為具有獨特優越性的智能高分子材料。液晶分子具有各向異性排列和協同運動的特點,在外場刺激下會產生液晶相到各向同性相的轉變,分子的排列也因此出現有序-無序的變化。近年來,我們將偶氮苯光異構與液晶分子協同作用相結合,通過紫外光調控液晶分子排列,開發出具有光致彎曲功能的交聯液晶高分子材料,并且利用液晶分子對偏振光的選擇性吸收實現了彎曲方向的精確控制。通過不斷調整液晶的分子結構和微觀結構(液晶基元排列和相結構),全面優化了光致形變材料的各項性能,并且開發出可室溫快速形變、多種波長光(紫外/可見/近紅外)響應型的新材料。在此基礎上,開展具有光能-機械能直接轉換特點的柔性微器件研制,開發出光控微泵、微閥、微馬達等原型樣機,并組裝出全光驅動的多關節、多自由度微型機器人。此外,將偶氮類液晶高分子與微納結構界面有機結合,開始外場可控功能界面材料的研究。構筑出粘附性具有光響應特征的超疏水功能界面,并且利用偶氮分子結構、極性變化以及液晶基元的取向變化等分子與微觀結構的可控可逆變化,實現了粘附性的原位快速可逆光調控,使微量液體快速無損傳輸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