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76 年生,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2005
年師從吳鋒教授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5-2007年在清華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師從陳立泉院士、邱新平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2013 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系 Prof. Derek Fray、Dr. VasantR. Kumar 課題組訪問研究。2009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主要從事綠色能源材料、二次電池新體系及關鍵材料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
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863 計劃)項目、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總裝預研項目、國際科技合作
項目等課題,在離子液體及功能電解質添加劑材料、多電子高比能鋰硫二次電池、
全固態薄膜鋰電池及能源材料結構理論與量化計算等研究領域開展了較為系統
的研究工作:1)自主合成酰胺類、咪唑啉酮類新型離子液體和亞硫酸酯、異氰
酸酯、砜類及含硼鋰鹽等多種功能電解質材料,建立微結構模型并通過理論分析
實現優化設計,應用于鋰二次電池體系時有效提高了其安全性和寬溫度應用特
性;2)采用密封多段熱復合法和原位化學氧化法實現了多維結構的活性炭、碳
納米管、石墨烯擔載及聚噻吩、聚苯胺、聚吡咯包覆改性的新型硫復合材料,研
制的鋰硫電池樣品能量密度高于 406 Wh/kg;3)基于磁控濺射技術,制備了具
有納米粒子生長及微米厚度設計等特征的新型晶態欠鋰薄膜電極和交聯網絡結
構的 Li-Al-Ti-P-O-N 薄膜電解質材料。在 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NanoEnergy、Chemical Science、ChemSusChem、Nanoscale 等期刊發表論文 120 篇,SCI 收錄 85 篇;申請發明專利 41 項,已獲授權 17 項;獲得 2013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 項(第四完成人),獲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 3 項。參與編寫 2 項中國汽車行業標準;參與編寫學術著作 3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