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杰出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求是書院院長,能源與環境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清潔能源領域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我國綠色二次電池與相關材料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新型二次電池與相關能源材料的研究開發,率先提出采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研發出高比能新體系二次電池與關鍵材料,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自主開發出一系列鋰離子電池關鍵新材料、電池制備新工藝和電池安全性技術,提出通過系列關鍵材料的協同作用提高電池本征安全性,發明了安全性電極、復合型陶瓷類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電化學兼容性的電解質體系;率先提出電池系統安全閾值邊界的概念,并率領團隊開發出識別與控制技術;發明了含鋰儲氫合金及其制備方法,打破了國外對儲氫合金的專利壟斷,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鎳氫電池中試基地,實現了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設計建成我國第一條鎳氫電池自動化示范生產線;研發出系列鎳氫動力電池組并成功應用于多款混合動力汽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電池體系間的技術融合,在電池反應理論、關鍵材料和工程化技術方面取得了創新突破,為我國二次電池的產業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承擔了國家高技術(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方面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從2002年至2019年,被國家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新型二次電池項目連續三期的首席科學家;在Chem. Rev.、Adv.Mater.、Nature Commun.、Nano Lett.等著名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480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90余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先后獲部級科學技術和技術發明一等獎5項;1986年獲首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頒發的高校青年教師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先后獲得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聯合頒發的863計劃重大貢獻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部頒發的863計劃突出貢獻獎,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先后獲國際電池材料學會(IBA)科研成就獎、美國電化學學會(ECS)電池技術成就獎、國際車用鋰電池協會(IALB)杰出基礎與應用研究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被授予中國電池行業特殊貢獻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師德標兵等稱號;被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兼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會成員,國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車準入專家委員會委員;多次擔任中美電動汽車與電池技術研討會主席和動力鋰電技術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主席。曾先后被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聘為兼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