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113
- 關注:117
- 關注:133
- 羅群 教授
研究方向:輕合金相變熱力學和動力學,聚焦鎂、鋁合金凝固和熱處理過程中的相變過程,針對鎂、鋁合金中的關鍵強化相、細晶相、儲氫相,結合實驗與計算,從熱力學上分析相變驅動力與溫度、成分、氣壓的關系,從微觀動力學的角度構建相變動力學模型,揭示反應動力學機理,為高性能鎂、鋁合金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關注:150 - 關注:118
- 關注:189
- 關注:166
- 劉冬 研究員
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礦物學、生物礦物學(微觀尺度下的生物-礦物表/界面作用)、環境礦物學等學科。關注于礦物的結構、表界面作用及礦物資源的高效利用等——蒙脫石等天然粘土礦物、硅藻蛋白石等多孔硅質氧化物的表面微形貌、孔結構和表面荷電性、固體酸性等來源機制及其調控等研究。
關注:158 - 關注:175
- 陳華勇 研究員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造山帶金屬礦產成礦模式研究及找礦勘探應用。已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EI論文3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目前國際最新礦床類型“鐵氧化物銅金(鈾及稀土)礦床”(IOCG)(即“奧林匹克壩型”-全球最大綜合型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及其勘探意義研究方面處于國際前沿。基于秘魯Marcona鐵礦-Mina Justa銅礦的研究成果發表于礦床學權威期刊《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和《Ore Geology Reviews》上。所提出的巖漿-巖漿熱液-外部流體綜合作用成礦模式為IOCG成礦理論提供了新方向。根據此項研究得出的找礦勘探模式在一些大型礦業公司已開始得到初步應用。 (2) 自2008年以來從事新興的礦物地球化學勘探研究,主持及參與全球多個國家的大型斑巖及淺成低溫銅金礦床研究。項目組在全球兩大主要類型銅金礦床的成礦模式及隱伏礦體的定位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在礦床蝕變礦物微量元素變化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并成功地運用該方式進行了斑巖型(銅,金,銅金,銅鉬)礦床的類型區分,礦床規模鑒定及隱伏高品位礦體的定向預測。在長期困擾國際礦產勘探界的淺成低溫金礦蝕變帶研究中,項目組已經開發出綜合多種方法的“侵入體”定位工具,首次在世界上為淺成低溫礦區隱伏侵入體及礦體的準確定位提供可靠手段。這些手段已經開始在世界各大礦業公司得到實際應用。 (3) 在中國主要特色礦床類型—造山帶型金礦、矽卡巖型金礦和全球熱點類型—斑巖型及淺成低溫銅金礦床方面有深入研究。早期造山帶型金礦研究成果曾發表于《中國科學》和《巖石學報》等期刊,在國內首次鑒定新疆望峰金礦和薩瓦亞爾頓金礦、以及北疆額爾齊斯金礦帶為典型造山帶型金礦或金成礦帶,為中亞造山帶成礦作用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關注:190